「禪」是佛教中一項極具特色的修行方式,在千年前的南北朝時代,由達摩自印度東渡至中國傳法,繼而在東亞這塊文化圈開枝散葉,影響了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宗教與文化。而如今,禪也透過許多人的努力傳播至歐洲。見銷法師在多年學習與求法後,回到自己的母國——德國,先後創立妙法禪寺與水月禪寺,致力於推廣禪修與佛法,期望將這份深遠的宗教智慧融入德國的文化與生活,惠及更多人心。

來自德國的見銷法師,或許會讓許多臺灣人印象深刻,因為她與一般人對亞洲僧侶的印象不同,有著歐洲人特有的深邃眼眸和立體五官,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異國風采,讓人過目難忘。當她談起禪法的內容時,溫柔的嗓音,總能吸引聽眾的注意,清晰的邏輯和深入淺出的內容,讓深奧的佛理變得通俗易懂。

自由與尊重 家庭的支持是未來道路的基礎

見銷法師出生於德國漢諾威(Hannover),成長於一個崇尚自由與自主的家庭,她的父母深信,每個孩子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而非受制於社會既定的規範,這樣的家庭環境讓見銷法師的求學過程充滿探索的空間,她的興趣和天賦不僅被尊重,還得到了充分的鼓勵與支持,為她後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高中階段,她對理工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化學領域,甚至曾考慮投身於食品化學研究。然而,隨著對社會與人類的觀察,她意識到,單純的科學發現或技術進步,可能不足以解決人類的根本問題。她回憶道:「如果能將我的學識用於幫助人類,那會是更有意義的事。」於是,她選擇進入醫學院,並開啟了她的醫學生涯。

見銷法師深邃眼眸與立體五官,展現出獨特的異國風采,而當她談起禪法的內容時,溫柔而富有條理的聲音,則總能吸引聽眾的注意。(攝影/涂豫新)
見銷法師深邃眼眸與立體五官,展現出獨特的異國風采,而當她談起禪法的內容時,溫柔而富有條理的聲音,則總能吸引聽眾的注意。(攝影/涂豫新)

見銷法師在醫學院時期,認識了來自臺灣的留學生朋友,憑藉著自身對東方文化的關注,開始自費去學習中醫課程,並對醫學以外的事物產生興趣。見銷法師與佛教的第一次接觸,並非來自宗教信仰,而是源於一本討論經濟學的書籍——《小而美:以人為本的經濟學研究》(Small Is Beautiful: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該書是英國經濟學家 E.F.舒馬赫(E.F.Schumacher)在 1973 年出版的書籍,其中有段章節介紹了佛教國家不丹(Bhutan),提及該國基於佛教理念建立的「國民幸福指數」模式,與西方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系統形成鮮明對比。這讓她開始思索:物質的富足是否真能帶來內心的滿足?她說:「不丹的佛教經濟觀深深啟發了我,尤其是強調向內尋求幸福。」

儘管佛教在這本書中只是一個片段的介紹,卻點燃了她對不同價值觀的好奇。她開始閱讀更多佛教相關的書籍,試圖理解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痛苦與解脫。這些思考為她後來的修佛之路埋下了種子。

見銷法師與佛教的真正相遇,則是在 1992 年她作為交換學生前往臺灣學習中文時,在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了萬里靈泉寺的禪七活動。這次經歷成為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她回憶道:「靈泉寺的禪修氛圍令人心生寧靜,參與者的專注與正念深深打動了我。當時我從中永和的居住處所,騎腳踏車到萬里學習,為的就是想更加了解這份以往未曾接觸過的哲理。」

想為他人解決苦痛的慈悲之心 從出家到回國傳法的漫長之路

見銷法師與佛教的緣分,源自於一本書籍,而來到臺灣機緣,更成為了她後來踏上佛教的重要轉折點。(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見銷法師與佛教的緣分,源自於一本書籍,而來到臺灣機緣,更成為了她後來踏上佛教的重要轉折點。(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見銷法師在 1998 年下定決心出家,當時她早已從醫學院畢業,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在兩年醫學實踐中,她漸漸察覺到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我們的醫療可以修復身體的損傷,但無法解決人類內心的痛苦。真正的苦,往往是心靈的執著與煩惱。」

這份深刻的感悟令見銷法師開始思索自己的生命方向,「我越來越渴望尋求心靈上的解脫,也希望找到能從根本上幫助人的方法。」

見銷法師在面對病人疾苦時,體悟到行醫無法解決心靈層面的痛苦。她轉而以佛教的方法,尋求根本解脫之道。(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見銷法師在面對病人疾苦時,體悟到行醫無法解決心靈層面的痛苦。她轉而以佛教的方法,尋求根本解脫之道。(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在 1998 年之前,見銷法師曾多次往返臺灣的佛教道場,也造訪過由越南佛教臨濟宗第 42 代傳人一行禪師所創立的法國梅村道場。當時,她的內心已經萌生了出家的念頭,而且這份渴望隨著時間推進越發強烈。「那時候,許多佛教名相對我來說非常晦澀難懂。我常覺得,如果真的出家了,這些東西我一定學不會。再加上當時網路不普及,歐洲的佛教道場又寥寥無幾,但現在想來,我可能考慮得太多了。」

她停頓了一下,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彷彿回到了 1998 年的那一刻:「當時我的內心充滿激動與矛盾,隨著時間推移,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要繼續浪費這麼多寶貴的時間?這樣下去無異於浪費生命,不如先出家再說吧!」當時,她的父母親對她說:「雖然這個決定令人感到不捨,但我希望妳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並發揮所長。」就這樣,見銷法師毅然決定前往法國西南部郊區的梅村(Plum Village),於一行禪師座下正式出家,踏上了屬於她的修行之路。

梅村是一個結合禪修與正念生活的國際佛教中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修行者,將佛法的教導與修習融入日常生活。見銷法師在梅村修行的六年間,深入學習了正念的實踐方式。

期間,她曾隨梅村僧團前往中國的寺院參訪。在一次前往浙江某道場時,她對當地禪寺的氛圍十分喜愛,直言:「每次造訪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這也激發了我學習更多的渴望。」由於中國寺院當時不招收女眾,為學習更多的佛教與禪法知識,2004 年前往臺灣,依止於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的座下,並於佛教學院展開了人生新階段的學習歷程。

在這 14 年間,她深入學習了佛教教理與禪宗法門,並透過長期的禪修實踐,逐漸掌握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性。她指出:「臺灣的課程與學習內容,更加著重在系統性的學習,我也從中認識到,禪宗教我們如何回到自己的心,辨別真心與妄心,放下執著,回歸本性。」

臺灣的經歷不僅深化了她的修行,也讓她更加堅定地希望將所學的佛法帶回德國,幫助更多人解脫心靈的痛苦:「我知道我得把這珍貴的法教帶回到我的國家,在德國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我也想回德國照顧我年邁的父母。」

創建妙法禪寺與水月禪寺 在德國弘法的文化交融場所

妙法禪寺與水月禪寺先後的建立,成為一處讓德國當地的人們與異國的旅人,得以來此深入了解禪法與佛教的場所。(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妙法禪寺與水月禪寺先後的建立,成為一處讓德國當地的人們與異國的旅人,得以來此深入了解禪法與佛教的場所。(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2018 年,見銷法師於柏林創立了妙法禪寺(Miao-Fa Zentrum)。弘法之路雖然挑戰重重,但她始終未曾放棄。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們一同從選址、修繕到吸引第一批學員,逐步實現建立禪寺的夢想。她回憶道:「這裡原本是一間麵包坊,我們在有限的資金和人力下從零開始。當時,我們四處尋找二手傢俱,並貼海報宣傳,才慢慢將中心建立起來。」

由於當時在德國鮮少有出家眾創立的寺院,見銷法師穿著迥異於當地服飾的僧袍,常引來路人的好奇,甚至有陌生人忍不住問她:「妳會功夫嗎?」這段趣事令她印象深刻。儘管過程艱辛,妙法禪寺最終還是吸引了許多附近的鄰居與來到這座城市的異國旅人們,前來了解、練習如何進行正確的禪修,並逐漸成為結合禪修與社區生活的安穩道場。

妙法禪寺的外觀簡潔明亮,與傳統亞洲寺院的形象有所不同,建築外牆以柔和的淺米色為主,搭配鮮明的黃色招牌,是結合禪修與佛法傳承的靜修場所。

寬大的玻璃窗原先是為了讓路人從外頭直接看到烤好的麵包,吸引顧客上門,而如今,這些玻璃窗成為人們一窺寺院內部面貌的窗口。透過窗戶,人們能隱約看到內部整潔有序的禪修空間,散發著靜謐的氛圍。不少經過的行人因此被吸引,心生好奇,進而走入禪寺,探索這片現代都市中的寧靜之地。

見銷法師認為:「柏林的多元文化與開放性,為推廣佛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她免費為人們提供靜修的空間,並開設多樣化的佛法課程,包括結合靜坐與佛學的禪修課、經典研讀、誦經共修以及一日禪等,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參與,並依照每個人程度的不同,為他們講解何謂三法印與因果輪迴等佛教知識。此外,當地學校的課堂經常介紹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並不時邀請見銷法師前往,為學生們講解佛教的基本理念,使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而又契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智慧。

隨著妙法禪寺的活動持續擴大,見銷法師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心的規模與功能,並計畫舉辦更多長期的禪修課程與沉浸式正念體驗,為不同年齡層和文化背景的修行者提供更多機會。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見銷法師在德國鄉下地區的古本(Guben)找到一處四周環繞著湖泊與草地的舊童子軍營地,將其改建為水月禪寺(Chan-Kloster Wassermond),專門用於多天的禪修活動。

在眾人的努力下,水月禪寺成為一個東西方佛教文化交融的場所,不僅吸引當地鄉村鄰里的高齡者前來探訪,也讓當地高齡化的照顧困境獲得解決的可能性。

當佛教在德國落地生根 協助每個人面對苦難時找到心安的可能

與當地學校的合作,見銷法師為國小到高中的學生介紹佛教,並引導他們如何做簡易禪修。(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與當地學校的合作,見銷法師為國小到高中的學生介紹佛教,並引導他們如何做簡易禪修。(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見銷法師認為佛法的核心不在於文化差異,而是幫助人們找到內心本有的平靜與智慧。為了讓佛教在西方社會更具適應性,她致力於建立符合當地需求的修行場所,突破文化界限,成為普世價值。「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能幫助人們面對生命中的苦難,找到內心的安穩。」此外,見銷法師還計劃翻譯更多的佛教與禪宗經典,降低西方人接觸佛法的門檻,使更多人能輕鬆理解佛教義理,體會佛法的智慧與力量。

見銷法師這一路走來,從德國到中國與臺灣等地探尋真理,從中實踐練習。她將原本醫者對生命疾苦的關懷,轉化為修行者的堅定法忍(註: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並身體力行傳遞佛法智慧,幫助更多人追尋內心的自由與平靜。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她建立的妙法禪寺與水月禪寺,以西方文化的樣貌融合東方的內涵,開闢出一條深邃而充滿希望的心靈探索之路。

見銷法師認為佛法的核心不在於文化差異,而在於幫助人們找到內心本有的平靜與智慧。(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見銷法師認為佛法的核心不在於文化差異,而在於幫助人們找到內心本有的平靜與智慧。(圖片來源/見銷法師)

對於許多身處德國的現代人而言,佛教提供了一種超越物質追求的生活哲學,幫助人們從物質豐裕卻心靈匱乏的現狀中,找到平和與滿足。見銷法師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重新建立心靈的歸屬,並發掘生命的真諦,對此她微笑說:「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依怙者,自己內心的那份寶藏,是唯有自己才能發現的。」

◆延伸閱讀浩蕩入世為眾生發聲 釋昭慧法師無畏前行的宗教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