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上一次寫下夢想是什麼時候嗎?頂尖講師「福哥」王永福用親身經歷證明,成功不靠捷徑,而是一場長期的自我經營。他從不被看好的孩子,一路走到博士、講師、創業家,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學生與讀者,活出許多人嚮往的模樣,證明成績不是唯一,終身學習才是成功的關鍵。
訪談當天,正是王永福的新書《認真,就不輸了》出版首日,書籍一開賣便迅速登上銷售榜冠軍。書中,他與妻子分享教養心法,書名也深刻展現出他的人生態度。
其實王永福並非學霸,小時候的他不擅長念書,僅考進後段班的私立五專。畢業後曾當工地主任、做過保險業務員,直到 30 歲才重返校園攻讀 EMBA、36 歲創業成為顧問與講師、52 歲取得博士學位。一路走來,他將一次次的歷練,轉化為學習與成長的能量,至今已出版九本著作,包括《上台的技術》、《教學的技術》、《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等,並創立線上學習平臺《F 學院》。
王永福表示,自己不太重視成績和學歷,他笑著說,自己和妻子都有博士學位,說成績不重要,外界可能不會信。但回溯自身的成長歷程,他領悟到:「最重要的不是一時的成績和學位,而是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樣的理念,也深深影響著他的教養方式。
不是教孩子,而是活給他們看
王永福觀察到,許多臺灣父母會過度關注孩子眼前的成績,深怕孩子落後他人,因此不斷陷入內捲,「你補習,我就補習;他上資優班,我也跟著報名。每天都在『捲』這些事。」而他在乎的是:「我做什麼事情,對我孩子 30 歲時會有幫助?能提供什麼能力,持續到他們 40、50 歲都能受用?」
因此,對於不少家長擔心孩子過度依賴 AI 和 3C,他選擇反其道而行——不是禁止,而是教孩子如何正確掌握與應用。他相信,真正的能力是駕馭工具,而不是被科技牽著走。
如此一般的思維,自然也體現在他的教養方式上。他從不站在上位「教」孩子,而是在日常中以身作則,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自律與專注。
例如,在兩個女兒的成長階段,他一邊寫書、完成博士論文、全力衝刺事業,小孩從小就看見爸爸在書桌前奮戰。父母專注,孩子也會跟著專注。無論寫作業或玩耍,她們都會自發地計時,安排自己的節奏與任務。

為了杜絕誘惑,他們家沒有電視,取而代之的是一整排書櫃。他與太太每天閱讀、創作,不需強迫,孩子便會耳濡目染。正如他常說的:「不是我教他們什麼,而是我們影響他們什麼。」
好老師的關鍵 讓學生覺得自己很厲害
對孩子的身教,其實也來自王永福長年教學現場的淬鍊。他教學 15 年、指導近萬名學員,深知在 AI 時代,老師的價值早已不在知識傳授,而是激發動機。他常說:「AI 很厲害,但它給不了熱情與動機。」
面對越來越多對學習失去熱情的學生,他並不責怪,而是從教學內容的設計著手,讓課堂真正「讓人想學」。他的原則是:你要假設學生一開始是沒有動機的,老師要做的事,是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感。
因此他將課程遊戲化,設計積分與排行榜等情境,無論是實體或線上課程,都強調教學節奏與群體互動。線上課程更是比照實境節目製作,採用多機拍攝與高規格剪輯,讓學員像在參與《黑白大廚》般投入其中。他笑說:「看劇不需要人激發是因為夠精彩,課程也該如此。」

對他而言,一門好的課程不是讓學生覺得老師有多厲害,而是上完課後,覺得自己厲害,重拾對自己和課程的信任。
五年後的我會怎麼樣?低谷反彈後的夢想清單及自我超越
如此高度的專注與堅持,源於王永福對教學的熱愛,並激發出一個更深的體悟:「我覺得生命要精彩,教學才會精彩。」不過,看似樂觀積極的王永福,其實曾經也走過令人難以想像的低谷。
35 到 40 歲是王永福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剛創業時沒有業績,存款只剩幾百塊。媽媽得癌症、女友提分手、車子被偷,連狗也過世。」王永福的壓力大到會在睡夢中驚醒,甚至出現解離症狀與圓形禿。
「算命不叫絕望,喝符水才叫絕望!」他苦笑著說,那段時間,他連命理、符水都試了。即使如此,他沒有選擇放棄:「如果我現在停損,大概休息一下後,又會回來創業。與其不斷反覆,不如想清楚問題出在哪,然後修正。」
儘管創業前三年沒有收入,王永福仍每天固定產出內容、寫書、經營網站,到了第三年,他終於被市場看見,並在第五年遇見貴人何飛鵬,生活獲得轉機。在這段沉潛的日子裡,他常常自問:「五年後的我會是誰?」從工地主任轉業務、業務到 EMBA、再到創業與攻讀博士,王永福從不等到萬全準備才起步,而是不斷告誡自己,如果未來想做出改變,那為何不現在就開始行動?
從這個概念出發,王永福試著將人生目標系統化。2010 年,他寫下 50 個夢想清單,貼在牆上,包括買 100 坪的房子、完成博士學位、發表國際期刊等。第一年就完成清單上的兩項夢想,五年內陸續完成了 38 項。他說,夢想無須比較,「就算只完成一項,那也是你的夢想」,只要穩紮穩打、不期待一次到位,就能走得更遠。

「一年三個夢想,十年就是 30 個。」王永福不追求奇蹟,而是長期實踐的積累。就像他清單中想要買一間百坪的房子,太太原以為那只是先生不想買房的藉口,沒想到在打拚多年後,那間擁有漂亮景觀、價格合理的房子,真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剛好就和便利貼上寫的一模一樣!」
王永福說,計畫年底出版人生50個夢想的新書,不是要炫耀個人成果,而是想要鼓勵更多人去追逐夢想。「很多人不是沒有夢,而是不敢有夢。」尤其是在出社會後,夢想被現實磨掉更叫人惋惜。
精力管理的祕訣 是生活熱情的根基
現在的王永福,不只身兼創業家、作家、創作者等多重身分,還學了空手道和薩克斯風,甚至完成了鐵人三項。人們不免感到好奇,他是如何擁有源源不絕的精力完成這些事情?王永福說,他將一天切分為三個時段:「黃金時間」、「耍廢時間」、「家庭時間」。
王永福進一步解釋,清晨五點起床、五點半開始工作,直到中午為止是他最專注的產出時段,不看訊息、不處理雜務,全神貫注寫作與備課。對他來說,這六小時是一天中最珍貴的黃金時間。下午則是自由彈性的耍廢時間,他會運動、放空、練拳,甚至安排鐵人訓練。有次練完三公里游泳,直接換裝去接女兒放學,女兒甚至不知道爸爸剛剛完成了一場自我挑戰。晚上則保留給家庭,全心陪伴、不處理公事。他說:「家庭時間不是人在就好,而是要有品質。」

為了守住這樣的節奏,他奉行減法生活哲學——不應酬、不參與社交,把能量留給真正重要的事。「大家喜歡的是我的創作,不是我出現在飯局上。」他清楚知道:「我應該發揮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建立在別人對我的肯定。」
王永福回憶,在澎湖演講時,一名教了十多年的國小老師問他:「我還需要學新的教學法嗎?」他回答:「你還有十年可以教書,你希望每天看到學生興趣缺缺,還是期待上課的樣子?」王永福觀察到,許多老師長年處在高度耗能與缺乏鼓勵的狀態,他希望能鼓勵老師多看看不同的世界,去體驗生活、拓展視野,知道生活不光只有教學,還有更多的可能。

只要願意開始走,每個人也都能走出自己的精彩版本。就像他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從後段班學生到博士、從低谷到教學,王永福始終相信,無論在哪個位置,只要願意學習、願意行動,就能持續打造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