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好難…」大概是Z世代最大的困擾,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家庭支援、隻身在外打拼的北漂族來說,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始終要走得很辛苦。

在「低薪資、高房價」的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的薪水光是應付基本開銷就是一大挑戰,緩慢又有限的調薪幅度更是追不上物價高漲的速度,也讓年輕人對存錢有著放棄的僥倖心理。

不過,存款是通往自由的門票,先擁有以下這 3 個想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理解存錢的重要性,並從中付諸行動,多年後帳戶的餘額,將會是你面對世界最有力的底氣。

1.存錢不是選項,是基本的安全需求

圖片來源/《X!又是星期一》劇照

「明天先來,還是意外先來?」這句老掉牙的話,不只是理財業務員的行銷術語,其實也點出了存錢的本質:為不確定性做準備。一場意外、裁員或生病,都可能打亂原本的生活節奏,而存款,就是為了要應對這些風險。

很多年輕人把存錢當成選項,甚至還不一定會勾選,總是覺得月底有剩再存就好,但結果往往是一毛不剩,什麼都沒存到。

如果想改變這樣的心態,實際上可以將存錢當成必要支出,與生活費、房租、水電費並列處理。「先存,再花。」是責任感,亦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安全需求。

2.存錢,才能擁有說走就走的自由

圖片來源/《X!又是星期一》劇照

「有錢,就有選擇權。」只有真正踏入社會,才能明白它是多有底氣的一句話。

面對不喜歡的工作或生活狀態,很多人的忍氣吞聲、不敢改變,多數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存款能承擔轉換期的風險,而非缺乏行動力。無論是想轉職、進修或是短暫休息,這些決定都是需要一定的財務支撐。

有存款,才能承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更不用因為經濟壓力,而被動接受不理想的結果。這份彈性需求,應該是 Z 世代要有的覺悟。說來也不只是自由,亦是他們想整頓職場的後盾。

3.想存錢,先從重視小額花費開始

圖片來源/《X!又是星期一》劇照

即時行樂的 Z 世代,重視當下的快樂,也講求生活的便利性。「方便就好」已是日常決策的核心,像是外送、訂閱制服務、搭 UBER 等生活習慣,這些看似小額無害的支出,實際上累積起來也是相當可觀的。

當小額支出變成理所當然,就很容易造成金錢流失而不自知。理財的第一步並非大刀闊斧的節省,而是清楚的知道錢到底花在哪。從追蹤日常消費開始,審視哪些開銷是不必要的,就能為每個月的預算花費找出調整空間。

先改變觀念,錢才會存下來。雖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個任務在執行上是困難的,甚至初期的痛苦指數會偏高,可是存錢是一種責任,當你擁有這樣的認知後,人生的主導權才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延伸閱讀:轉職待業,心好累:收起比較心態,遠離「假性美好」過好日子最重要

主圖來源/《X!又是星期一》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