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影響全世界的新冠疫情,打亂全球電影市場的生態。疫情期間,片商讓大成本電影跳過戲院直接登上串流平臺的作法,加速電影院的沒落。疫情過後兩年,電影市場依然未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院線片進入串流平臺的時間縮短,也讓電影院的經營更形嚴峻。
話題性高的影片仍有機會做出好票房
如今的電影市場更講求話題性,2023 年暑假前夕,兩部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芭比》和《奧本海默》將在北美地區同週上映,原本是強片硬碰硬的捉對廝殺,卻因劇組人員相互支持對手作品的宣傳手法,意外創造「芭本海默」迷因風潮,電影上映後,聯手創下亮眼的票房收益,是一次操作成功的雙贏組合。

漫威的《蜘蛛人:無家日》以及《死侍與金鋼狼》,透過多重宇宙的劇情設定,邀請不同時期的演員和角色同時出現在一部影片中,這類「彩蛋」型電影,話題性十足,同樣能創造驚人的票房成績。《蜘蛛人:無家日》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上映(2021 年),照樣創下高達 19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佳績,令人印象深刻。
驚悚片與鬼片殺出票房血路
然而,無論是「芭本海默」或「多重宇宙」,相似的行銷手法難以被多次重複使用。反觀小成本驚悚片作品,每年總會竄出幾匹票房黑馬。今年兩部小成本電影:《長腿》(Longlegs)和《劊樂小丑3》(Terrifier 3),不約而同透過成功的社群媒體操作,以小搏大,創下亮眼的票房成績。

而在臺灣,無論口碑好惡,鬼片幾乎都有穩定的基本票房盤,其中,柯孟融導演的《咒》(2023 年),以詭異的氛圍、驚奇的劇情翻轉,以及極具說服力的美術和視覺特效,在臺灣創下破億的票房佳績。《咒》在 Netflix 平臺上架後,甚至衝進全球觀看影片前十名榜單中,說明這類型作品走向國際市場的潛力。
隨著《咒》在串流平臺受到的矚目,日後續集的推出,將更有機會受到國際市場的重視,讓其他國家的觀眾繼續體驗「大黑佛母」深如黑洞的神祕魅力。
動畫電影成為市場主流
回顧 2024 年的臺灣十大賣座電影,就有五部動畫片進入十大排行榜:包括賣座冠軍《腦筋急轉彎 2》、《劇場版:排球少年 垃圾場的決戰》(第三名)、歷久不衰的「名偵探柯南」系列作品《名偵探柯南:100 萬美元的五稜星》(第七名)、全球票房再創佳績的《神偷奶爸 4》(第八名),以及熱門動畫影集搬上大銀幕的《Spy X Family Code: White》(第九名)。

其中,日本動畫便占去三個名額,一方面說明日本動畫 IP 對臺灣電影市場的影響深遠,能夠吸引動畫迷走進戲院看片;一方面是電影公司瞄準影迷荷包,隨片贈送「特典」(限量贈送的禮品)的行銷方式,讓不少影迷甘願掏腰包二刷、三刷,只為收集完整的贈品。
而在北美地區,動畫電影同樣表現出色,前十名就有四部作品進榜,包括《腦筋急轉彎 2》、《神偷奶爸 4》、《海洋奇緣 2》,以及《功夫熊貓 4》,顯見兒童電影市場的重要性,但要注意的是,這幾部動畫片,清一色都是續集電影。
續集電影大行其道
為能吸引觀眾回到戲院的懷抱,未來將有更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動畫人物重返大銀幕,包括《動物方城市 2》、《冰雪奇緣 3》、《超人特攻隊 3》,以及真人版《星際寶貝:史迪奇》等。
續集電影成為市場主流已經行之有年,回顧 1988 年的北美年度十大賣座電影,僅僅只有兩部續集片進入十大。但在過去 20 年間,好萊塢出現嚴重的劇本荒,加上電影宇宙(如漫威、DC 的作品)的盛行,片商更著重在推出賣錢的作品,而非開發新穎有趣的題材,導致市場失衡,2024 年北美的年度十大賣座片,若非年末的《魔法壞女巫》票房一飛衝天,差點就要達成十大賣座電影全部都是續集片的奇特現象。

臺灣其實也是類似的狀況,幾乎每一部片都是既有 IP 的續作,唯一一部擠進臺灣年度賣座前十名的國片(臺灣已經連續三年只有一部國片擠進票房前十名),也是「續集」電影:「角頭宇宙」前傳《角頭—大橋頭》。
沿用舊有 IP 當然是最省時省力的作法,但知名 IP 並非票房的萬靈丹,今年北美票房的兩大苦主:一部是《瘋狂麥斯:憤怒道》的前傳《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製作成本高達 1.6 億美元,全美票房僅以 6500 萬美元作收;另一部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小丑:雙重瘋狂》,製作成本高達兩億美元,全美總票房收入甚至不足 6 千萬美元。相較之下,製作成本僅兩百萬美元的《劊樂小丑 3》,全美票房收入以及投資報酬率,都遠遠勝過《小丑:雙重瘋狂》。
明星魅力也難以挽救低迷的電影市場嗎?
進一步看,電影公司全力發展續集片(或相同 IP 的重複使用),自然會壓縮到原創電影的生存空間。在一票續集電影中,幸好還有如《荒野機器人》的原創作品推出,廣受影評與觀眾的喜愛,票房表現不俗。
反例則是有大明星撐腰,影評同樣一致叫好的浪漫動作喜劇《特技玩家》,全美收入在一億美元關卡前止住。討喜的題材、大卡司與好口碑卻無法反映在票房上,另一個相似的例子發生在臺灣。

程偉豪導演的靈異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3 年),賣座達 3.6 億臺幣,說明只要選對明星與題材,也能擊出票房全壘打。隔年,由《返校》導演徐漢強執導的《鬼才之道》,在台北電影節首映後,獲得極佳的口碑, 2024 年底的金馬獎更是榮獲 11 項提名肯定。題材新鮮、口碑不俗、演員也有知名度的《鬼才之道》,上映前即被寄予厚望,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卻令人感到失望,臺灣的票房總和未能達到破億的門檻。
《鬼才之道》的失利,或許是:明星的重複率過高,失去新鮮感、市場定位不夠清晰,沒能吸引到主要的客群,例如《角頭》系列的客群清楚,票房也一路高漲。後疫情時代,片商除了要花費更多的心力挖掘觀眾想看的內容,也要學著打破過往的宣傳模式,才能找到突破同溫層的方法。
就像 2024 年底的票房黑馬是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 )導演的《星際效應》十週年紀念版,該片在全球的 IMAX 影廳重映,創下驚人的滿座率(臺灣甚至登上單日票房冠軍),揭示日後電影市場的走向:觀眾對於聲光效果的追求將更趨於頂級、小型影片可以靠特定類型作品搶攻票房(例如驚悚片或鬼片),而中型電影必須創造聲量,在夾縫中(包括串流平臺的擠壓),想辦法找到生存之道。
◆延伸閱讀:2024 年臺灣電影票房排行,用好電影紀錄一整年的精彩
主圖來源/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