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沒想過,一碗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的油蔥乾拌麵,背後竟隱藏著資本策略、產線整合,甚至文化輸出的野心,而這一切的起點來自一位曾任職於電子產業的工程師李明軒。五年前,經營食品機械公司的堂哥 李翰明,決定開設麵廠,負責募資、整廠輸出。並邀請堂弟李明軒 擔任專業經理人,負責組建團隊、業務行銷、定調商業模式。
「金尚品食品」總經理李明軒放棄在矽谷發展的機會,選擇走進麵粉瀰漫的麵廠生產線。他不會擀麵,卻深知如何讓一碗拌麵成為在國際市場上穩健獲利的生意。李明軒說:「我賣的不是麵,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是來追求情懷,我是來解決產業裡長年沒人處理的痛點。」
李明軒是金尚品食品的領航員,是許多乾拌麵品牌外銷的重要推手。從 2020 年創業至今,短短幾年間,從零起步到年產兩千萬包乾麵,更成功進軍美國市場,甚至於 2023 年獲頒經濟部的新創事業獎。
他靠的不是傳統食品業的師徒制,而是一套來自電子業的效率思維與全球視野。李明軒發現,這個產業缺乏標準化流程,無法規模化量產,因此很多品牌做得很辛苦、很挫折,也推不出臺灣,所以他來解決問題。
工程師走進麵廠 把矽谷邏輯拌進食品業
出生於經商家庭,李明軒的父親做健康食品生意,母親與姊姊則有企管與財經背景,家族中每個成員都能言善道,做事講求邏輯、談論數據,從小耳濡目染商業思惟的他笑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有「生意腦」,小學便開始賣球員卡賺零用錢。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如此有商業頭腦的他,大學讀的卻是機械系而非商學院,當時姊姊告訴他,商業的知識是可以靠經驗與實戰累積的,而技術才是真正需要學術訓練的知識。
李明軒因姊姊的一番話進入了電子產業,奠定磨練流程管理、客戶開發等專業能力,他擔任過產品經理與研發工程師,服務的對象是全球頂尖的伺服器品牌,這段歷練讓李明軒學會了用數據看世界、用邏輯拆解問題。「電子產業這套制度化、專業分工、高度效率的工業模式,還能為傳統產業帶來哪些突破?在伺服器產業,設計只要進得去前三大廠就有機會變成業界標準品,那麵條可不可以也是同樣的邏輯?」
賣的不是情懷 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建立制度、優化生產流程、創造利潤空間。(圖片來源/李明軒)
李明軒發現傳產的運作邏輯與電子業截然不同,傳統食品業者看重師徒經驗、講口碑、靠感覺,但這對他而言風險過高、節奏太慢,也無法應對大規模的生產,於是他決定反其道而行,用數據說話。李明軒將拌麵視為工業產品,每一批麵、每一段烘乾時數、每一次出貨都建立在明確的數據上,「例如一開始烘8小時烘不乾,那就試烘 18 小時,再回推最適合的時間。這就是電子業思維,沒有數據,就無法優化。」
李明軒從電子產業跨足食品領域,但他不認為這是「轉行」,而是個人專業的延伸。他將過去在電子業中培養的數據化與標準化管理經驗,帶入食品製造流程,並與具有機械背景的堂哥合作,從無到有,在180 天內完成一座全新工廠的建置。這套由李明軒主導規劃的「中央系統」,能快速複製、量產、擴張,成為同業難以仿效的競爭壁壘。
李明軒所設計的系統很快贏得客戶的信任,不只解決製造端的問題,更給客戶一套能在市場上走得久遠的產品模組。臺灣拌麵最經典的三種口味:油蔥、椒麻、麻醬——這些口味並非隨意挑選,而是經過市場驗證、大眾接受度高、利潤空間穩定的選擇。「有人說代工沒靈魂、沒人味。」對於這樣的質疑,李明軒不以為意,因為對他來說,他們賣的不是情懷,而是一門能賺錢、能複製、能規模化的生意。
創業不是浪漫 而是與現實的較勁
關於創業這件事,李明軒說得直白:「創業就像打仗,你一邊流血、一邊補血,如果打仗到一半你遲疑了,那公司就倒了。所以創業絕對不是一件 Fancy 的事,有太多人以為很浪漫,但我真的不建議這麼想。」許多人以為他是放棄高薪投身理想,但對李明軒來說,這場轉身不是為了追求感動人心的創業故事,他所追求的是能走下去的現實選擇。
剛踏入食品產業時,曾有人質疑李明軒,「你一片麵都沒做過,怎麼還敢來?」他擅長抓痛點、用產能與銷售預期去解開客戶的難題。李明軒自認不是個會畫餅的人,但他會畫報表、規劃資金使用率、定義成長曲線,「我也不是來追求 IPO(註)的,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但如果 IPO 能幫我解決問題,那就來吧,不過 IPO 從來不是我最重要的目標。」對他來說,這才是企業能活下去的底氣。
【註:IPO 指私人公司首次將自己的股份在證券交易所(如臺灣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給一般投資人購買,從而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李明軒看見食品業的痛點,比起全手工製造的「浪漫」,必須讓製麵過程標準化、流程化,才能大量生產並外銷至美國好市多。(圖片來源/李明軒)
李明軒認為,創業不能單靠熱情,還得知道自己有什麼明顯的優勢,以及身邊有哪一些資源可以整合運用,正因如此,金尚品食品的團隊才能在創業初期迅速建廠並啟動產線與出貨,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看見他們解決問題的執行力。而這樣的能力,讓金尚品食品不只贏得客戶的信任,也讓這間新創食品公司,在傳統產業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不只是製麵工廠 而是食品業的粒子加速器
在李明軒的構想裡,金尚品食品不只是製麵工廠,更是食品產業的「粒子加速器」。創業的人想做餐飲品牌,來跟金尚品食品合作,麵、醬、調理包都能搞定,讓創業者得以專注在品牌行銷上,無須從頭搭蓋中央廚房,打破過去那種樣樣親力親為的傳統框架,讓製造標準化、創意輕裝上陣,也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靠實力爭取高薪,實現人生規劃。

一群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才能幫助公司應付各種挑戰。(圖片來源/李明軒)
李明軒不諱言:「一間公司若是只靠老闆跑來跑去,是做不大的。」要做國際級的生意,組織就不能是傳統的一人即萬能,而是要建立起真正分工明確的團隊。李明軒從一開始就將品管、研發、生產分開運作,讓每個角色各司其職、彼此牽制並有效配合,「當你對上的是一整支國際隊伍,就不要單靠一個人應戰。」他相信,真正能撐起企業的不是頭銜,而是一群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團隊穩定了,組織自然會茁壯,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也就不再只是口號。
把臺灣味送上世界餐桌 實現文化輸出的野心
「味道就是記憶,而一群人的記憶,就是文化。表面上我們販賣各種口味的乾拌麵,實際上我們在做文化輸出」李明軒說。
李明軒始終相信,食物不只是飽腹,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分享的起點。他期待有一天,金尚品食品的麵體能真正融入外國人的日常,從簡單的一餐,慢慢延伸出各式各樣的創意料理,如同臺灣的珍珠走進各式飲料、甜點一樣,拌麵也能走進世界的味蕾,不再只是臺灣餐桌上熟悉的主食,而是成為臺灣與世界之間,透過味道建立連結的橋梁。
2022 年,金尚品食品推出自有拌麵品牌「田中麵廠」,李明軒解釋,這並不是為了投入拌麵市場的正面競爭,而是為了回應代工廠的核心任務──驗證系統穩定性、展現生產品質、幫助客戶理解如何用一碗麵打開市場。
「田中麵廠」不只是工廠名稱,更是金尚品食品的品牌實驗場,讓團隊得以對外展示製程實力與風味設計的起點。這個品牌承擔著新配方、新技術的測試任務,也負責與市場對話,體現金尚品食品在品質與文化上的堅持。

金尚品食品公司攜「田中麵廠」品牌於 2024 年首次到臺北進行快閃活動。(圖片來源/李明軒)
「我們的麵體搭配油蔥、麻醬、椒麻口味,是一種文化的主張。」李明軒語氣平靜,卻字字鏗鏘。他說,當有一天外國人問起:「這是哪裡的麵?」那就是臺灣文化開始被看見的時刻,那一刻,不只是金尚品食品的勝利,更是臺灣味道被世界記住的起點。他眼神裡的光芒,正是他對一碗麵、對飲食文化、也對這片土地最深的認同與堅持。
回顧創業之路 是一場帶著使命的長跑
回顧這條創業之路,李明軒感性地說,金尚品食品的成功對他而言是一件神奇的事。「我人生第一次覺得這是一種使命感,我就是被找來解決問題的人,同時也體認到,這份成功來自於想要幫助到更多的人,這樣的層次對我來說非常寶貴。」
但對李明軒而言,這份使命不只是扶持一個品牌,而是打造一座足以支撐臺灣拌麵走向世界的戰略工廠。他精準切入出口門檻最高的美國市場,目標是通過好市多嚴格稽核,成為全臺唯一能穩定代工的食品廠之一。「臺灣有三百多家乾麵廠,通過好市多認證的只有兩家,其中一家還不接代工。只要我的產能夠大、品質夠穩,就能占下整個市場。」

李明軒想要達成「沒有競爭者」的境界,讓金尚品食品的代工實力成為臺灣連接國際市場的關鍵中樞。(攝影/林昶廷)
金尚品團隊從一開始便依照美國規格設計工廠,拚的不是速度,而是整合力──從建廠、認證到法規文件,全部在半年內完成,展現出強烈的市場主導意志。在李明軒眼中,食品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沒有浪漫的起點,也沒有完美的終點,只有不斷地前進與不停的整合,讓更多人找到自己在產業中的位置。這條路雖然崎嶇難行,但李明軒選擇走上去,因為他相信,臺灣不只有半導體,也有更多的平凡人能實現他們的夢想,一起將食品業推向世界,而他願意成為這群人邁向成功的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