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 31 歲,好像已經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了。」創業 12 年,犀牛盾RHINOSHIELD 每年手機殼的累積銷售超過一百座臺北 101 的高度,在臺灣、亞太、歐洲、北美等國際市場都有銷售通路,擁有十種語言的官網、並提供全球寄送服務。看似人生勝利組的際遇,對他而言,始終有著說不出的空虛與徬徨感。

2012 年王靖夫和弟弟王靖諭創立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2013 年推出犀牛盾品牌的第一號作品。走過初期的跌跌撞撞,成功找到市場縫隙,留下不少廣為人知的「創舉」,如摔不破的手機殼、防撞防摔的壯撞貼,以及輕便好用的機能型掛繩,不僅銷售額年年增高,更奠定了犀牛盾品牌在國際手機配件市場的地位。

然而,即便工作逐步順遂,擁有旁人眼中的功成名就,兄弟倆仍舊覺得「好像還能做些什麼」。衝高營業額已無法帶給他們經營上的成就感,那有沒有可能,他們需要的,其實是跟著世界趨勢走向更高遠的價值呢?

放棄千萬營收 也要支撐下去的夢想

12 年前,當時王靖夫(圖右)在劍橋大學念材料科學博士,某次做實驗無意間發現特殊的防撞材料,進而與弟弟王靖諭(圖左)一同創立犀牛盾。(圖片來源/犀牛盾)
12 年前,當時王靖夫(圖右)在劍橋大學念材料科學博士,某次做實驗無意間發現特殊的防撞材料,進而與弟弟王靖諭(圖左)一同創立犀牛盾。(圖片來源/犀牛盾)

「每間公司的存在,都是要解決一個問題!」王靖夫認真地說,和弟弟兩人從小就是材料控,因某次無心的實驗促成犀牛盾的誕生,「防摔、防撞、超強保護力的手機殼」儼然已成為品牌商品的代名詞,當有新手機上市,無疑是大家心目中的首選配件之一。

營收攀高峰,讓王靖夫開始思考,品牌價值不單單只能反映在商品或商售額上,應該要有更高瞻的定位。「有能力溫飽後,我才有餘力追尋新的理想。」

於是王靖夫決定放手一搏,2015 年開始投入以「零廢棄」與「循環經濟」為目標的生產計劃,希望有系統地減少生產行動所造成的環境衝擊,便自 2017 年以單一材料工法設計全線手機殼產品,超越傳統雙料材質的限制,結合紮實堅固與強韌彈性於一體,更大幅降低原生材料使用,實踐對永續的承諾。然而過程中損失的機會成本和持續虧損,讓員工感到不安,有幾位資深員工也因而離開。

要讓員工接受暫時不賺錢、犧牲公司的利益發展,王靖夫花了許多時間上下溝通。(攝影/涂豫新)
要讓員工接受暫時不賺錢、犧牲公司的利益發展,王靖夫花了許多時間上下溝通。(攝影/涂豫新)

大家不懂的是,何必為了虛無飄渺的品牌價值,放棄高達上千萬營收?又何必為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永續,捨棄大眾喜好、拋開五十億的市場機會,只為向消費者推行環保概念?

同事們不知道的是,對一個創業者來說,固守既有成績就等於閉上遠望未來的眼,累積的焦慮,讓善於創造的靈魂無所適從,足以毀滅精神碉堡。

「當下定決心轉型,往更寬廣的方向發展時,終於又有目標了!很神奇的是,困擾我很久的失眠,竟然馬上改善了。」王靖夫深信,環保、永續是犀牛盾的必經之路,身為材料專家,明白前端把關的重要性,唯有從源頭的製材著手,手機殼才能不再背負萬年塑膠垃圾的罪名,加入循環再生的永續圈。

砸十億蓋工廠 打造廢棄循環手機殼

材料科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應用方式千百萬種,為什麼會對永續這個題目特別「情有獨鍾」呢?王靖夫說「感到失去品牌目標的那刻,很快就知道自己的理想並非賺取更多收益,而是必須跳脫舒適圈,找出犀牛盾可以做的事!」

犀牛盾從臺灣出發、放眼全球,已累積逾千萬使用者。王靖夫依然保有身為「產業改變者」的初衷,希望持續以「單一材料設計」,盡力落實零廢棄的永續循環理念。(攝影/涂豫新)
犀牛盾從臺灣出發、放眼全球,已累積逾千萬使用者。王靖夫依然保有身為「產業改變者」的初衷,希望持續以「單一材料設計」,盡力落實零廢棄的永續循環理念。(攝影/涂豫新)

「早在釐清目標前,就覺得手機殼的多塑膠材質非常不環保!」由於屬於一次性產品,消費者換新機、想換造型時,傳統手機殼的命運便是直接丟垃圾桶,按照全球一年賣出的手機量和更換週期換算,每年平均有十億個手機殼被生產丟棄。

於是,王靖夫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有沒有辦法,讓手機殼成為第二個寶特瓶的善循環呢?」在所有塑膠的回收、再生中,就屬寶特瓶的應用最多元,但當大眾都在倡議永續和循環,能夠真正落實的企業品牌,又有多少呢?如果手機殼能重新「投胎」,下輩子仍然是手機殼,不是非常有意義嗎?

而犀牛盾耗資十億在臺中設立工廠與研發中心,為的就是能長期發展循環的產品線,減少和外部工廠來回溝通的時間成本,將流程制定、研發實力的累積,都拉回自己身上。

在兩位創辦人的帶領下,研發團隊開始開始制定無塑化劑、雙酚 A、符合 FDA 食品級容器標準的材質,落實品牌的永續行動。從一開始的原料源頭,到研發實驗室、材料標準化等等,每個環節都堅持永續,在封閉的循環體系和再造製程上,將單一材質的手機殼做好。

CircularNext 系列採用 100% 回收殼零廢料再生,只要掃描內側 QR Code,就能完整理解手中保護殼的循環次數和生產資訊。(圖片來源/犀牛盾)
CircularNext 系列採用 100% 回收殼零廢料再生,只要掃描內側 QR Code,就能完整理解手中保護殼的循環次數和生產資訊。(圖片來源/犀牛盾)

2024 年 3 月,犀牛盾推出「CircularNext 手機殼系列」,是全臺第一個能 100% 循環再生的手機殼,並同時達到所有殼類、 AirPods、AirTag 等配件皆可回收的目標。

對王靖夫來說,材料科學的專業在產品定位上展現無遺。使用單一材料,經過工廠輾碎成微粒再重新打造,可重複回收製作至少六次。

為了讓「CircularNext 手機殼系列」的回收循環是「玩真的」,早在 2022 年,犀牛盾就先啟動「循環生態圈回收計劃」,截至目前於全臺十間直營門市和經銷夥伴共拓逾百處回收據點,截至 2023 年底,臺灣市場已有超過 15,000 人次響應回收行動;美國與歐洲消費者則可使用郵寄回收服務。此外,犀牛盾也在今年 6 月舉辦「RHINO LOOP: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大家可以藉此一窺手機殼再生的過程,見證塑膠循環的多元可能性。

創造品牌各階段的北極星 成為更具高瞻的企業

如何能讓業界一起投入犀牛盾的循環圈概念?王靖夫覺得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框架和策略,才能改善整個市場生態。(攝影/涂豫新)
如何能讓業界一起投入犀牛盾的循環圈概念?王靖夫覺得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框架和策略,才能改善整個市場生態。(攝影/涂豫新)

全方位朝循環永續邁進、再次有了新的「北極星」後,讓王靖夫兄弟倆每天都備感充實,原本低調靦腆的兩人,慢慢願意站出來,向大眾分享犀牛盾宏觀的品牌價值。

根據統計,犀牛盾每年全球賣出的手機保護殼疊起來,皆超過 100 座 101 大樓,即使擁有高市占率,但消費者求新求變求的新鮮心理,永遠不可能被滿足。全世界的手機殼和其配件品牌比比皆是,想要改善整個市場、打造對環境友善循環圈,並非光靠品牌一枝獨秀就能解決。

「我們期盼其他產業夥伴能共好,一起加入循環生態圈,做對地球和消費者都有意義的事!即便今天找我們代工,將技術分享出去,我都很樂意!」王靖夫期待地說。

到了這個時刻,王靖夫把公司的目標,從量化的年營收數字,變成質化的市場永續改造。比起讓人把錢掏出來,讓人改變腦中的想法和信念,後者困難太多。或許,會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努力,對今年 40 歲的王靖夫來說,這個挑戰足以挑起創造者的生命動能。

除了可在品牌直營門市據點回收手機殼外,經銷商如地標網通等也提供相關回收服務,一起響應犀牛盾的永續循環計畫。(圖片來源/犀牛盾)
除了可在品牌直營門市據點回收手機殼外,經銷商如地標網通等也提供相關回收服務,一起響應犀牛盾的永續循環計畫。(圖片來源/犀牛盾)

「創業好像無時無刻都在生氣,但總有 0.01% 的力量,會支持你走下去,每一次的決策影響著我們未來看到的風景。」王靖夫說,自己和弟弟都是實驗型導向的人,12 年前創業憑著一股傻勁,從發現防摔材質,到募資驚險過關、四處尋找願意合作的供應商、立足海內外市場,如今成為業界中「最環保」的品牌企業,做出「手機殼也能永續」的機制並積極推動於市場,在當代做出突破性的價值,而這項貢獻,正是來自臺灣彰化的王靖夫、王靖諭兄弟。

或許,在他們身上,最不缺的正是如同「遁甲」般堅韌的毅力,就像犀牛盾的手機殼,能夠保護消費者的愛機一樣,現在的他們,也同樣用著超強的永續循環力,守護著品牌的價值與初衷。

◆ 延伸閱讀:FNG 世代設計的環保善循環,從永續出發關懷社會的微光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