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喜愛爬山,不只是假日淺嘗緩和山路,甚至還會安排一段時日,來一趟深度的登山之行。不知道是不是從小生長於群山環繞之處,對於這樣的行程,總是提不起什麼興趣,相較之下,還是覺得爬爬枕頭便足以。

不時的來一場登山之行,朋友認為是紓解生活壓力的方式,也是與自己深度對話的旅程。處於山中,有人看見了自己的渺小,也有人享受飄散空中的芬多精,以洗滌心靈,種種感受,每個人不盡相同。

「在我們面前的這座高山,往往不是一個難題,而是我們內在的一個問題、一個不穩定的基礎。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問題並不明顯。但實際上,它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幾乎每一部分。」

我們視高山是一種障礙挑戰,它是如此具體的存在,而在《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一書的書名上,就很直白地點出了「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會對你造成最大阻礙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面對這座無形的人生高山,只有翻越它,才能成為新的自己。

你看到眼前的高山是什麼了嗎?

圖片來源:pexels@Alex Kinkate
圖片來源:pexels@Alex Kinkate

布莉安娜.魏斯特認為阻擋在我們面前的那座山,是「你和你想要的生活之間的障礙」,而有些人可能己經知道它是什麼,可能是上癮、體重、人際關係、工作、幹勁或金錢;若是不知道的話,它是種模糊的焦慮感、自卑感、恐懼感,或是種似乎滲透到其他一切的不滿情緒。

「愛自己最棒的方法,就是不再接受自己並不滿意的生活。就是能夠簡單而明確地道出問題在哪裡。」書中所探討的「自我破壞」點出了人們很容易就陷入了「以為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誤區,雖說無法很明確地斷定自我破壞行為是何模樣,但魏斯特也盡可能整理出一些人們可能已處於自我破壞循環中的主要跡象,同時提供了相應之法,希望能幫助我們從自我破壞轉至自我掌控。

克服改變的「不適」,創造自己的未來

圖片來源:pexels@Kate Trifo
圖片來源:pexels@Kate Trifo

「那些注定要進入你的新生活的人,將會在你的下一段生命中與你相識。你將會運用那些能夠確確實實地促使你前進的事物,來建立一個新的舒適圈。人們將不再只是喜歡你,而是愛你。人們將不再只是諒解你,而是會理解你。」

隨著魏斯特的一個個例子,也開始回溯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發現自己始終在自我破壞循環之中,走不出來,「抗拒心態」讓我無法正視眼前的那座山,總覺得安居一隅是最好的選擇,結果到頭來不過是自我欺騙罷了。

「我再也不想要經歷這樣的感受了!」魏斯特認為這是谷底之所以能成為轉捩點的主因,只有面對了人生的臨界點,我們才會承認問題其實出於自身,而不是外界。幾年前,自己也迎來了這樣的時刻,這場重大的改變讓我明白了何為「有捨才有得」,過去的種種藉口,不過是害怕「改變」將帶來的未知。生活有了劇變,直到現在也還不能說完全適應了,我想我離那個能承擔起全部責任的自己,還有幾步之遙吧?

圖片來源:ichirochen
圖片來源:ichirochen

「你相信生活是什麼樣貌,你就會把生活變成那個樣貌。」《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裡的眾多溫暖字句,緩緩地指引著我們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方向,希望我們都能擺脫他人經驗的限制慣性,翻越這座名為「自己」的高山。

◆ 延伸閱讀:「今天,已經沒有了。」《水豚工讀生》:找到最舒服的狀態,把日子過成自己最喜歡的模樣

主圖來源:pexels@Taryn Elli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