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一直是華人文化中相當重視的一件事,面對喪葬禮俗也有許多的禁忌細節,像是要穿素色衣服、逝者親屬不能剪髮剃鬍、告別式上不能説再見等。面對這些喪禮儀式,單從表面來可能難以讓人理解,容易想成是過度傳統與迷信,不過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身後事,說不定會有不同的理解喔!
喪葬儀式存在的意義,不單只是為了告慰逝者
在人過世後,以台灣普遍道教喪葬文化來看有一套詳盡的習俗,包含設立靈位(豎靈)、腳尾飯、開魂路、做七、法事功德等。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這些儀式或許過於繁複而難以理解,但當中的每一個環節自古至今流傳,皆有一定的來源。
比方說腳尾飯、腳尾錢,是擔心離世的親友前往地府通關過橋時可能挨餓、需要用錢;開魂路誦彌陀經,是希望能指引亡者跟隨向佛,前往極樂淨土;在功德法會上延請僧道誦經禮懺,目的除了超渡亡魂外,也普渡孤魂野鬼,保佑逝者一路平安。這些種種儀式既是告慰逝者,也是給活著的人的心理安慰,希望能送最愛的人在這最後一程無牽無掛好好地走。〈延伸閱讀:【告別】專訪台灣安寧之父賴允亮: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用生命孕育生命、教導生命〉
永別之前的最後一面,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人生在世會遇見無數的人、經歷大小的事,直至死亡來臨的那天,一切都仿佛昨日,更別提面對至親的離開。而告別式的存在,不僅讓人能更有實感地接受珍愛的人即將離開的事實,也給了我們一個場合和機會,好好見摯愛親人的最後一面,可以盡情地想念、道出無盡地愛,過去的爭吵、誤會也都一併冰釋前嫌。
很多人會說,逝者已逝,說再多又無妨,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舉辦「生前告別式」,如前陣子離世的抗癌小天使湯佩姿,還有 2016 年的台劇《遺憾拼圖》也以此主題探討生死與離別。〈延伸閱讀:【告別】你也曾想過要一了百了嗎?在告別之前,找到一件值得讓你對世界有所期待的事〉
喪禮場合上哭笑有時,是道別也是聚首再見
喪禮固然是個悲傷的場合,但某種程度來說因著一個人的離開,串起親人聚首、好久不見的朋友前來奔喪,不也是個溫馨的場面嗎?因此在國外的喪禮文化其實並不是全然哀戚的,撇除默哀、蓋棺的其餘時刻,大家難得見一面,都會說說笑笑聊著那些曾經,既是緬懷逝者,也是敘舊聯繫情誼。因為失去,讓人更懂得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延伸閱讀:【告別】罹癌後的人生體悟,資深諮商心理師曹中瑋:告別不是說再見,而是陪你攜手走下去〉
人生在世,活得越久就會經歷越多的喪禮與告別。雖然面對死別難掩悲傷,但轉念看待喪禮的意義,學習如何好好告別,正是我們重要的人生課題,畢竟你我終將一死呀。
主圖來源:Pexels @Pavel Danilyuk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