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底,臺灣爆發破百例的貓咪低血鉀案,揭開寵物食品安全的結構性的漏洞,引起政府對寵物食安的關注,農業部動物保護司著手研擬《寵物食品管理法》。然而一年過去了,草案仍然只完成公告,尚未送進行政院、更遑論排入立法院議程。當能保護寵物的制度仍在路上,我們該如何守住牠們的飲食安全?

法規制度嚴重缺陷,市場存在劣幣驅逐良幣

目前臺灣的寵物食品規範極度不足,僅有《動物保護法》中有相關條文;內容包括:

  • 寵物食品製造、加工或輸入業者,應向主管機關申報。
  • 食品中有害寵物健康物質的含量超出安全容許量,不能製造、加工、分裝、批發等公開販售。
  • 寵物食品標示、宣傳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產生誤解等。

分析前述條文,現階段的寵物食品法規以防止動物健康遭受危害為核心,但是執法規則卻沒有辦法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

例如,寵物食品業者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然而執行上採取的是「申報制」而非更具實質審核效力的「許可制」,顯示出臺灣現行法規在源頭管理上仍屬鬆散,欠缺強制性的門檻設計。此外,雖然明訂寵物食品中不得含有超出安全容許量的有害物質,但卻沒有強制性的懲罰條款,呈現出犯錯無成本的形式化防弊。

簡言之,因為執法細則不明,非法業者抓到了也難以有效懲罰,合法業者更是陷入「守法不如走偏門」的困境,不僅無法藉由合法經營獲得市場優勢,反而因遵循規範所需承擔的成本,在價格競爭中節節敗退。這種「懲不了壞的,也獎不了好的」的制度現況,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弊端,不僅打擊了產業自律與升級的誘因,也讓消費者難以從市場機制中辨識與信任真正優質的產品。

2024 年爆發的貓咪低血鉀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被網路公審有疑慮的寵物食品各項數值皆都符合法規,卻仍造成多起貓咪死亡,至今原因不明。

寵物是無聲的受害者,飼主如何自救?

寵物和飼主是制度缺陷的最大受害者,若不懂運用有限的法規自救,更難成為推動制度改善的重要推手。

2024 年低血鉀事件經歷飼主林小姐說,「當時看著我家貓咪虛弱無力、不進食,我每天都在 Google 各種可能原因,獸醫說是疑似低血鉀,我第一時間想的不是醫療,而是:牠到底吃了什麼?」回憶起那段焦慮的時光,她的貓咪毛球在事件爆發前就已出現類似症狀,「但就算懷疑是哪一款飼料,我也沒有證據可以舉證,只能默默換掉,重點是,我也不知道新換的飼料是不是就是安全的。」

林小姐表示,這起事件後,她學會保存飼料袋條碼、拍攝開封時間與使用狀況,並且只購買標示清楚、願意主動送檢的品牌,「我們不是要找麻煩,而是希望能守護牠們多一點安全。」

臺北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潘宏政指出,在法規未修改優化之前,飼主若遇有疑慮的飼料或是相關的醫療糾紛,記得先保存證據,再向主管機關申訴。

「若是在臺北市,初次申訴可以先向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提出,要求檢驗該款飼料,動保處會邀請消費者、飼料業者、臺北市獸醫師公會代表、律師一起來協商,讓飼主不用單打獨鬥。」

如果協商無果,這時候消保官就需要扮演重要角色,「二次申訴的話,就會傾向消保官協助調解,若調解程序都沒有共識,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臺北市消保官潘宏政認為,在《寵物食品管理法》還沒上路前,飼主仍要多加小心,吃到有疑慮的飼料,必須先保存證據,向主管機關申訴。(攝影/郭依瑄)

假使飼主真的懂得留下飼料並送檢,若進到法院,該類案件會如何判決?寵物能得到應有的生命權保護嗎?

好消息是,法院也越來越注意到寵物的社會心理定位,在判例上已經看見基本價值觀的變化,寵物受害不再只是可定價的「財產」損失。潘宏政舉例,2020 年比特犬攻擊馬爾濟斯致死的案例,就是將寵物定位在人跟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除了請求填補財產上的損害,也可以要求非財產損害,也就是主張賠償精神撫慰金。

臺北市消保官潘宏政建議,想買到安全飼料,需要注意這幾點。(圖片來源/人物誌)

寵物在吃了有問題的飼料,飼主也能勇敢提出申訴,進到法院程序後也相對較有保障。而潘宏政進一步指出,在申訴開始前,消費者可以先想想自己希望獲得何種賠償,是希望退貨、換貨還是要求業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但是,無論是向消保官申訴,或是直接提起訴訟,寵物失去的健康都換不回。而面對即將上路、對寵物更有保護力的《寵物食品管理法》,寵物食品業者如何看待?

借鑑國際品牌經驗,先卡住優質位置

貓咪低血鉀事件爆發時,「法國皇家」並不在被控告的寵物食品公司名單中,作為跨國寵物食品大廠,皇家認為,寵物食安法規朝更完善的方向邁進是有必要的。法國皇家臺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表示,「的確不同國家的寵物法規差異都滿大的,我們作為跨國寵物食品公司,一定是優先符合最嚴格的 FEDIAF(歐洲寵物食品工業聯合會)、AAFCO(美國飼料管理協會),當然也會確實遵守當地的相關法規。」

張堇琪認為,飼主是寵物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選擇精準營養、品質保障的寵物飼料相當重要。(圖片來源/法國皇家)

在臺灣政府預告《寵物食品管理法》草案期間,當時的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便曾到法國皇家的韓國自營工廠進行參訪,借鏡法國皇家在寵物食品安全管理逾 50 年的知識與經驗。張堇琪指出,「我們除了生產過程中的嚴格管理,生產後也會再次檢測。」法國皇家約在 20 年前就開始使用紅外線檢測,全球 17 座自營工廠,遵循一套跨國都能過關統一的標準製造流程。由於歐盟等國家對於動物生命權的標準更嚴格,法國皇家有一個自設的動物觀察中心,標榜以零侵入性的方式,觀測動物們吃完後的糞便尿液,以此分析消化狀態,確保飼料的安全可持續性。

法國皇家的「動物觀察中心」除了仔細監測貓狗吃完飼料後的狀態,也非常關注寵物的心理狀態。(圖片來源/法國皇家)

同樣也是寵物飼主的張堇琪說,「飼主是寵物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因為寵物不會自己表達。」從國際市場的觀察出發,她分享一個重要趨勢,「我們近年也觀察到飼主常見的營養迷思,誤以為食材越豪華越好,或只看行銷術語忽略關鍵營養成分。」換言之,即便是擁有最多關愛的寵物,如果飼主缺乏正確的動物營養學知識,反而會為愛所困。

對跨國品牌而言,要維繫得來不易的品牌價值,生產之外,市場的教育也變得非常重要;以法國皇家為例,每年撥出一定預算做市場溝通,向飼主傳達正確的飼養觀念,以科學、數據實證,協助理解精準營養的重要性,張堇琪強調,「只有精準營養,才能確保寵物獲得完整、均衡的營養。」

國內寵物食品品牌,事件爆發後怎麼做?

臺灣因為寵物市場相對年輕,想要深耕市場跨出國際的本土業者,面臨的挑戰更巨大,在有限資源下,怎麼維繫品牌價值和市場信任感,變成經營上最關鍵的永續要素。

以 2006 年成立的「倍力」為例,為了維繫飼主的信任度,在法規不完善的現況下,只能在危機發生時,自發性採取高自律的行動來自清。

去年百例貓咪低血鉀事件爆發後,倍力擔心自家產品在資訊未明前,先被網路以訛傳訛的混亂訊息炎上,第二天就自主將產品送檢,並且下架回收有疑慮之產品,以對消費者負責。

倍力行銷長謝祖君希望,能盡快通過《寵物食品管理法》,讓飼料業者及飼主都能更安心。(圖片來源/倍力)

對於寵物食安,倍力行銷長謝祖君說:「倍力自成立以來,就以國際法規為標準。生產流程也都遵循最高標準的 HACCP 認證與 ISO22000,並執行多層檢測的程序,第一道從原料檢測,再到半成品檢測,確保每個批次的配方都是穩定的,完成製造後的成品,和國際品牌的標準作法一樣,還會再做一次檢測,像是重金屬、黃麴毒素、維生素等等,確保遵循美國與臺灣的法規。」

低血鉀事件中,有些生病的貓咪食用的是倍力的產品,但是對倍力而言,這是一個危機卻也是轉機,在市場質疑聲浪下反而讓大眾看見,即便臺灣法規尚未完善,但有本土業者從創立開始就堅持用更高的成本對標更嚴格的美國法規。這項堅持也成為倍力未來在國際市場拓展上的重要品牌力後盾。

業者的另一個難題是,飼料造成寵物生病,更多時候出問題的可能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保存方法。寵物食品購買後,如何保存,是許多飼主容易忽略的問題,但卻是寵物飲食健康關鍵因素。

倍力營養師梁家瑋說,「臺灣氣候潮濕,飼料開封後盡量放在密封的容器或夾鏈袋裡,不可以隨意用橡皮筋、夾子封口,最好是放在陰涼處,」她強調,「尤其不要放進冰箱冷藏或靠近浴室、陽台等,會容易使飼料發霉的地方。也不要一次儲太多貨,購買的飼料份量建議讓寵物 45 天內就吃完,否則可能會造成飼料變質,進而引起寵物生病。」

目前《寵物食品管理法》的推動上,動保司面臨不同利益方意見不同的難題。對於像倍力這樣製程和檢驗標準較完備的廠商而言,法規趨嚴、細則完整反而更有利。「我們是希望能盡快通過的,」謝祖君說:「臺灣寵物食品沒有專法,在營養素、原料或是應該檢驗的進出口項目上,都沒有明定標示,品牌方需自主管理,法規模糊的界線,反而讓自律嚴格的廠商難以面對飼主,很難跟他們說這是符合國家甚至國際標準的。」

其實,不只期盼政府盡快通過《寵物食品管理法》,飼主每天做出的選擇,像是堅持購買清楚標示的產品、正確的保存飼料、小心購買通路等,甚至觀察寵物吃後的異狀,每一個微小動作,都是寵物健康的關鍵。

林小姐回想幾個月前的焦慮,「我以前也覺得自己能做的不多,但事件之後,我開始跟其他飼主組成社群,互相通報可疑產品,也主動寫信給民代表達支持動保法案。」她說,「我們不能等著哪一天政府救我們的貓,要自己先站出來。因為牠們只依賴我們,沒有聲音,不能選擇。」

為深度探討這個問題,《人物誌》在低血鉀事件滿一週年的 4 月,推出一系列專題追蹤報導:

「總論篇」:專法難產!從制度失靈到信任重建,寵物食品安全的五個斷面切口

「醫療篇」:別讓網路謠言誤了貓命 獸醫師揭露貓咪健康金三角

「制度篇」:兩套寵物食品安全立法正卡在路上,寵物的健康照護制度化還要等多久?

◆延伸閱讀:2022 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外送平台調查報導」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