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登記飼養的家貓寵物數量持續上升,獨立安靜的貓咪在家庭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飼主對貓咪健康與照護也出現盲點。在資訊過載、法規不足的現實下,充斥網路的錯誤觀念反而會對家貓的健康造成傷害。專業獸醫師提供五大實務守則,揭開貓咪健康金三角關鍵,讓寵物可以活得更長壽幸福。

根據農業部 2024 年 5 月 31 日公布的 2023 年全國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電訪調查推估結果,臺灣目前飼養貓狗的家庭已超過 300 萬戶,比 2021 年增加了 6.7%,整體數量突破 250 萬隻,其中貓比狗多一些,約 130 多萬隻。

值得觀察的是,2021 年度的調查結果中,家貓數還只有 87 萬隻,短短三年內大幅提升 50%。數據背後呈現社會觀念的轉變,家貓口數越來越多,對臺灣家庭來說,貓咪不再是財產,而是千金難買的家人。

然而,貓咪能否健康長壽,關鍵取決於飼主對於飲食、醫療與日常管理的理解與實踐。因此,如何提供正確的照護,已成為當代飼主不可忽視的課題。

網路資訊不等於醫學事實 飼主需具備判讀能力

飼養貓咪已成為現代家庭趨勢,關於牠們的照養知識也成為飼主的熱門話題。(攝影/Catty)

在社群與網路主導的資訊爆炸環境下,不少飼主依賴網路文章、社群貼文來獲取貓咪照護知識,但這些資訊來源良莠不齊,缺乏審查與專業把關。錯誤觀念一旦被廣泛流傳,不僅容易誤導飼主,甚至可能對貓咪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脅。

以 2024 年在臺灣發生的貓咪低血鉀事件為例,該事件引發飼主對寵物飼料安全疑慮;然而,至今依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特定飼料會直接導致低血鉀。不少飼主出於不安而頻繁更換飼料,甚至全面拒絕商業飼料,轉向自製或非專業推薦的飲食模式,忽略貓咪本身的身體狀況,包括慢性疾病,例如腎臟疾病、慢性病或代謝異常等。

儘管獸醫學持續進步,診斷與治療技術日益精密,但目前臺灣在寵物醫療相關的法規與監管制度,仍遠不如人類醫療法規的嚴謹,導致網路上流通的錯誤資訊難以有效管理,甚至無法可管;飼主經常因為被誤導而在無心之中傷害了最愛的寵物,求助無門。

「中研動物醫院」獸醫師楊孝柏,以及「台灣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伯源在接受《人物誌》專訪時一再強調,飼主在照護上需仰賴專業醫師建議,並掌握健康金三角核心面向──「飲食、心理、健檢」,才能真正守護貓咪的健康,避免因迷信或錯誤資訊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健康金三角之一:飲食不是越補越好

隨著貓咪家庭的地位越來越高,飼料選擇越來越多,如何挑選對貓咪最好的食物成為飼主的首要課題。(圖片來源/人物誌)

很多飼主希望能提供貓咪最好的營養,卻忽略飲食結構的重要性。例如,部分飼主認為「主食罐」貼近貓咪的天性飲食,長期餵食這類訴求「可作為主食」的罐頭,卻造成貓咪長期的慢性疾病。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單一飲食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過度依賴某一類型的食物,可能引發營養不良的狀況。」楊孝柏說。此外,很多飼主擔心貓咪肚子餓,提供飼料全天 buffet(自助餐),讓貓咪無限吃到飽,這樣的餵食方式可能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關節負擔等問題。楊孝柏強調,餵食應講求「定時定量、控制熱量」,並且透過多樣化飲食以維持營養均衡。

水分攝取量的多寡也是影響貓咪健康重要因素,如同人類孩童般,飼主必須設法提升貓咪喝水的意願。(圖片來源/人物誌)

另外,貓咪是從沙漠動物演化而來,天性不愛喝水,這讓腎臟病成為貓咪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水分若是攝取不足,容易導致尿液濃縮,增加膀胱炎、尿結石等疾病,進而引發代謝問題。因此,從日常生活習慣觀察貓咪的飲水量,才是預防疾病的第一步。建議飼主在家中多處擺放水碗,或使用流動飲水器,增加貓咪喝水的意願,並留意水的清潔與更換頻率。

楊孝柏接著強調,很多飼主會像養小孩一樣,買魚油、滴雞精、維生素、益生菌等健康食品給貓咪;然而,這些從愛出發的補充品,必須依照個別狀況評估,並在獸醫的建議下進行,否則容易增加腎臟與肝臟代謝的負擔,甚至引發副作用。補錯不如不補,特別是對已有潛在慢性疾病的貓咪來說,亂補等同拿牠們的生命安全冒險!

健康金三角之二:貓咪也會有憂鬱症

貓咪情緒敏感內斂,飼主也需要「敏銳」地觀察貓咪行為上的細微變化。(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貓咪天性獨立、內斂,不像狗會主動示弱或尋求安慰,這讓牠們在面對壓力或情緒問題時,更不容易被察覺。貓咪的壓力來源可能很微小,例如傢俱移動、新人入住、更換飼料,甚至只是貓砂盆的清理頻率改變等,都會讓貓咪感到不安與焦慮。

由於貓咪不會大聲抗議,只是默默地改變行為:例如變得嗜睡、食慾下降、不願互動,或開始亂尿尿、過度舔毛等。這些細微的異常可能會被誤認為「貓本來就這麼安靜、慵懶」,而遭到忽視。貓咪的心情若沒能被照顧好,問題持續惡化,會影響到免疫力、消化系統甚至整體生活品質。

因此,飼主應主動關心貓咪的日常行為變化,並從環境穩定性、情緒刺激與互動品質三方面著手調整。例如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性、提供適合貓咪的藏身空間、建立每天互動遊戲的習慣,並在必要時尋求行為專家或獸醫協助。照顧貓咪的心理健康,關鍵不在於牠是否表現出異常,而是飼主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度去發現那一點點的「不一樣」。

健康金三角之三:預防勝於治療,飼主責任不能等

翁伯源觀察到寵物健檢的普及率隨著牠們的地位逐漸提升,更呼籲飼主要定期為寵物做健康檢查,才是預防一切疾病的關鍵。(圖片來源/翁伯源醫師臉書)

當寵物從財產變為家人,健康檢查就不是加分項,而是基本照護的一部分。動物醫療產業過去十年逐漸從「治療導向」轉型為「預防導向」,獸醫學會大力推廣定期健康檢查,作為延長寵物壽命與降低醫療支出的核心策略。

和人類的老年照護一樣,早期篩檢與干預可有效控制貓咪常見的腎臟病、心臟病、糖尿病等高風險慢性疾病,對高齡貓咪而言,健康是維繫生活品質的關鍵要素;對飼主而言,早期發現與治療才能有效減少貓咪年老後的高額醫療支出。

不過,臺灣目前貓咪健康檢查的普及率仍偏低。翁伯源指出,十年前,僅有約 1% 至 2% 的飼主會定期帶貓咪檢查,近年雖提升至 5% 至 10%,但相對於家貓口數的高度成長,仍顯不足。許多飼主習慣等到貓咪出現明顯症狀才就診,但此時病情往往已進入中後期,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治療難度與醫療費用大幅上升。

「1 至 7 歲的貓咪,每 1 至 2 年應安排一次健康檢查;7 歲以上的高齡貓則應每半年檢查一次。」翁伯源建議,除了血液檢查外,也應視情況搭配 X 光、超音波、電解質分析等項目,才能全面掌握健康狀況。貓咪健檢不該只是「做一次檢查」,飼主應建立起與獸醫的長期合作關係,將寵物健檢視為生活照護與規劃的重要一環。

讓照護回歸專業 讓陪伴更長久

楊孝柏提出「寵物家庭醫生」概念,讓獸醫師能與寵物建立長期的合作和信任關係,更能覺察寵物的身體狀況變化。(攝影/林昶廷)

多數飼主在面對寵物突然出現健康風險時,太過急於找出「看得見」的原因,忽略了背後可能長期存在的健康警訊,翁伯源表示,「低血鉀事件爆發後,健康檢查的比例一度上升至 15% 至 20%,顯示許多飼主開始重視健檢。」但出於短期事件的被動反應,並無法為貓咪創造真正良性的健康照護環境。

楊孝柏認為,找到適合的獸醫師,建立長期的醫療合作關係相當重要。讓家中的寵物擁有固定的家庭獸醫師,才能在每一次就診、每一次檢查中,持續累積病歷資料,讓醫療決策有脈絡可循。比起臨時看診、每次更換不同獸醫師所造成的資訊斷裂,長期合作能讓醫師更熟悉動物的個體差異、生活習慣與過往檢查數據,對於解讀微小變化、追蹤慢性病進展、判斷是否異常等,都有極高的幫助。

以貓咪低血鉀的病症為例,貓咪若缺乏過去的血檢紀錄,獸醫便難以判斷該貓咪的電解質數值是「突發性異常」或是「長期偏低」。相反地,有病歷基礎的貓咪,不僅能更快找到病因,也能避免過度治療以及錯誤推論。例如,血鉀略低但無臨床症狀,且與過去的數值接近者,可能只是個體差異而非疾病;反之,若數值急劇變化,則需警覺潛在病因,及早介入。

長期累積的醫療資料,有助於建立起飼主、貓咪與獸醫師之間的信任基礎。當貓咪進入高齡階段或面臨重大健康決策時,這些資料更能發揮價值,避免手忙腳亂或資訊不足的情況發生。唯有飼主定期帶貓咪去做健康檢查與追蹤,才能確保心愛的貓咪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為深度探討這個問題,《人物誌》在低血鉀事件滿一週年的四月,推出一系列專題追蹤報導:

「總論篇」:專法難產!從制度失靈到信任重建,寵物食品安全的五個斷面切口

「現況篇」:飼主站上第一線:當法規還沒來,誰來守住寵物的食安防線?

「制度篇」:兩套寵物食品安全立法正卡在路上,寵物的健康照護制度化還要等多久?

◆延伸閱讀:2022 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外送平台調查報導」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