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悲傷」有色彩,那會是什麼顏色呢?多數人應該會覺得是藍色、灰色或黑色吧?畢竟以既定印象來看,悲傷是被歸類於負面情緒那一方。但眾人說它是,就真的是如此嗎?《各種悲傷》這本書封面所選定的紅色,或許給了我們另一種思路──因人而異,悲傷也可以是繽紛多元的。
《各種悲傷》(Kummer Aller Art)是德國作家瑪麗安娜.萊基(Mariana Leky)在雜誌《今日心理學》中的專欄文集。這一系列的短文隨筆、小故事與回憶錄,以幽默但荒誕的形式,述出人們各式各樣的困擾或低潮,並在字裡行間溫柔擁抱這些看似微小卻惱人的種種。
生活種種困擾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失眠、幽閉恐懼、家有膽小狗……瑣碎到難以啟齒的小困擾與小怪癖」,從副書名便能知道書中所提及的「悲傷」,並非是生離死別那類的痛徹心扉,而是日常中再雞毛蒜皮不過的小事。雖是如此,但這些小困擾卻如影隨行,即使我們表現得若無其事,可內心早已千瘡百孔,想要修復也不知如何著手?
可是,真的需要「修復」它們嗎?瑪麗安娜透過小人物們構劃出充滿幻想、古怪、憂鬱卻又美麗的世界,試著引領我們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種困擾、怪癖不是要被改正的病態,而僅是「存在」。所以,不要想盡辦法抗拒或急於抹去,也許它們所留下的傷痕,反而能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當前問題,在掙脫桎梏後,走向下階段的人生。
接納、共存,換個角度去看生活的困境

書中的故事各自成篇,看似獨立卻又相互牽連,角色們所面對的各種「悲傷」,或許都能看到我們的影子,不全然相同但讓人無比有感。而穿插於各故事中的某些角色,也許有著「各種悲傷」,卻也在無意間舒緩了其他故事中的疼痛靈魂。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學會接受並容忍各式各樣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那些──或許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好處。」如同美國情緒調節專家納森尼爾.赫爾教授所認為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對我們皆有所用處;瑪麗安娜未曾在書中交待要如何打敗那些「負面情緒」,反而透過背負各種困難、低潮的角色們仍努力前行的樣貌,來提醒我們接納、共存是與它們的相處之道。
書中也用了不少情節、對話,如從孩童口中說出其實恐懼是種超能力;怕被鱷魚咬到,父親對孩子說:「那我就少了一條腿,但是多了一個好故事。」等,表達出面對困境或低潮時,若能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許就能找到支撐自己再次振作的力量。

「一個決定的好壞不在於它的結果。」《各種悲傷》幽默化日常中的種種困擾,告訴我們生活有時會難以前行,但只要抱持「活著就有希望」,好好與自己相處,便能看到透進裂縫中的光。
◆延伸閱讀:「在感情中的我們,不只難哄也難懂。」《難哄》:心結解開後,在重新相遇時再次握住幸福的機會
◆延伸閱讀:從「失戀電影」談失戀創傷症候群:失戀不是雙方期待的結局,而是彼此需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