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一股傻勁與不服輸的韌性,北投「大地酒店」行政主廚李昭明上山下海,走遍全臺灣,只為尋找心中最完美的風味。李昭明將這份對食材的執著,凝聚成招牌料理「稻香大地牛」,不僅征服無數饕客的味蕾,更在世界級烹飪賽事中贏得金牌與銀牌殊榮。這些榮耀背後,是李昭明為了一個品牌傾注的全部心血與熱情。
長達 37 年的廚藝經歷,李昭明的起點並非出自夢想,而是現實所迫,「家裡清貧,只能半工半讀在自助餐廳上中午的班,賺一點錢,也順便解決一餐。」年少時為了貼補家計,沒有任何廚藝背景、只會煎荷包蛋的李昭明走進了廚房,從洗碗、備料等基本功開始做起,服完兵役後,李昭明有機會到當時盛行的川湘菜館工作,沒有正規廚藝訓練的他從零開始,一切靠觀察與摸索,因為起步比人家晚,只能靠著比別人更多一分努力,學會刀工、火候、調味。「至少要能養活自己,學會一技之長。」起初抱著糊口心態,卻也在日復一日的廚房磨鍊中,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時間積累了經驗,也磨練出對細節的要求,加上在川湘菜館任職期間,李昭明接受重慶渝派(重慶風味川菜)大師周永超的教導,讓他的廚藝大幅進步。然而,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李昭明不僅真正領會川菜的精髓,也逐漸體悟:「每個地方都有屬於當地的食材,會因氣候、風俗、人文的不同而有差異。因地制宜,才能作出令人驚豔的佳餚。」這樣的想法,落實在他的每一道菜中。
走訪全臺 只為找到心中的美味

一名優秀的主廚若想擁有更上層樓、發展長才的機會,與主事者的授權和信任息息相關。李昭明和當時服務的飯店總經理共事 18 年,總經理十分看重他的能力,總經理卸任後,著手籌備「大地酒店」的開幕與營運重任時,特地邀請李昭明加入新團隊,「我出生背景沒有比人好、入行又比別人晚,現在受委任,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於是,李昭明投入新東家、開始執掌大地酒店的中餐廳「奇岩一號」的統籌。
為了大地酒店餐廳「奇岩一號」的第一道招牌菜「稻香大地牛」,李昭明走訪全臺各地知名稻米產地,找尋可以和牛小排匹配的稻草梗,「怎麼呈現牛肉新風味?怎麼和臺灣物產互相搭配?稻梗入菜是合理的選擇,既能提升口味,又能滿足客人視覺驚喜感。」
李昭明在秋收之時帶回各地稻梗,不斷地測試不同產地、不同米種的稻梗與牛小排共伴後的滋味,最終選定嘉義民雄的稻梗,「我們使用當地的在來米稻梗,一塊牛小排需用 4 到 4.5 公尺的編織稻梗,扎實地綑綁在帶骨牛小排上,滷製兩小時而成,讓牛肉除了保有原本的甜味外還帶著稻草香氣。」
「對於美食的執著,只要努力去走過、試過,不要計較付出了什麼,成績自然會慢慢地會回到自己身上。」稻香大地牛在 2016 年獲得臺灣廚師聯盟推派,代表大地酒店參加在荷蘭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The World Championship of Chinese Cuisine,簡稱 WCCC,每四年舉辦一次,被譽為中式料理的奧林匹克),與來自 20 多個國家、48 支隊伍一較高低後,贏得個人銀牌及團體金牌。

稻香大地牛展現了李昭明對「在地化」的堅持與在意,就像另一道經典菜色「湘味剁椒鰱魚頭」,是他深入曾文水庫親看飼養過程後的另一創舉。食材採用當日現殺現煮的 2.5 公斤新鮮鰱魚頭,肉質鮮嫩富含膠質,而燈籠泡椒及紅油特製而成的剁椒醬,更是整道菜的靈魂,口味酸鹹入裡,尾韻帶香麻。
再如「天府冒鴨鍋」,選用 28 天大的宜蘭三星櫻桃鴨,將多種中藥材、辛香料醃製鴨肉 12 小時後,蒸 40 分鐘將肉質軟化再過油上色讓表皮酥脆、提升香氣,「在地食材元素的加入,讓食物的記憶點更凸顯出來,在川菜與台菜的 7:3 比例中,讓屬於臺灣風味的『3』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奇岩一號」用美食打響名氣,一晃眼已過 12 年,李昭明看今日亮麗成績,不禁有感而發:「這是我職場生涯最精采的一段時光,也是壓力最大的一份工作。」壓力和精采其實是一體兩面,「老闆授權給我一個新品牌,成敗責任我必須扛下,這是這個職務應有的態度,這些年來一關一關的闖過來,尤其是溫泉飯店中的餐廳,受限氣候因素,如何在泡湯淡季時還能延攬客人前來用餐?菜色的吸引力,攸關客人黏著度。」
自律嚴謹背後 是無人知曉的低潮
李昭明在川菜界有其相當地位,他經手的菜更是無數大明星、電子業和金融界老闆們認證的好風味,對他來說,餐後和這些饕客話家常,既是工作日常,也是風光的品牌認證,「很多的廚藝內涵,是經由時間淬鍊出來的,得先有熱情的激發,再以熱忱持續。」37 年來,李昭明每次上工,總是如此地嚴謹自律,只是,人前風光的背後也藏有不為人知的情緒低潮。
「回到家後的低落情緒,不會有人知道。」李昭明每天面對的是一道道餐點的高規格品管、營運業績的表現、定期的菜色翻新等,這些日常都是壓力的來源,而他只能在回家後自我調適心情,「我很喜歡運動,尤其是打網球和桌球,有時間就到球場,讓自己享受全身爆汗後的暢快淋漓。有時候沒法到球場,就在家寫書法,用毛筆寫心經,讓自己的心情平穩,把心安定下來後,壓力也就獲得紓解。」
他自覺在動與靜的轉換過程中,得到沉澱與釋放後的重生,放出負面情緒後,內心多了些空間,才能去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很喜歡閱讀和觀察,每天筆電、手機不離身,只要有空,便透過網路和實地探訪,不斷收集最新資訊和尋找食材。我的床頭櫃上堆滿了各種類型書籍,只要廣泛閱讀,視野自然就會打開,對研發菜色相當有幫助。有時候書中的一段話、一個畫面,會讓我有所感觸,並思考這些感受是不是能夠轉換成新菜色的發想。」
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那麼,對身經百戰的李昭明來說,是否曾想過要離開這份工作?他坦承有過這個念頭,只是暫時還沒有確切的時間表,「今年過年期間,我在結束出餐後逐一向客人祝賀,走入一間包廂時,突然被眼前一幕震驚了,兩名熟識的客人已經坐在輪椅上,明明幾個月前他們都還好端端的。這讓我很感慨,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這道題目始終懸浮在李昭明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不禁自問:「我還要做到何時?要做到哪一位置?我不做主廚,還有什麼跟餐飲相關的事情可以嘗試?」
於是,李昭明開始思考廚房之外的風景,從學校授課到投身公益,他逐一落實而行。前者為這行業的新生力軍給予其專業建言,那是「言教」;後者,在忙碌之餘,時常號召志同道合的廚師,共同參與「義煮」活動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身體力行的「身教」。李昭明感觸地說:「把經驗傳承給年輕人,把溫暖留給孤老者,這樣的人生滋味,才夠味!我煮了大半輩子的菜,也該給自己留幾道人生美味!」
走過大半輩子的餐飲路,李昭明明白,人生這席盛宴,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一份可以留給他人的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