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杏仁飲,不少人第一印象是那刺鼻、鮮明獨特的杏仁味,那味道的評價反應兩極,喜歡的人每經過必買一杯,不喜歡的人常常得憋氣遠離那股氣味,而林銀杏的杏仁飲,帶有清甜香氣的滑順口感,打破了許多人的印象,「我很喜歡挑戰那些完全不敢喝杏仁飲的人,因為只要他們一喝下去,就會知道我們的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杏仁飲讓「林銀杏」的創辦人林銀杏,如此有底氣?
走進林銀杏的世界,你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場關於飲品的對話,更是一段跨越世代、融合中西智慧的創業旅程。「小時候家裡就是開中藥行的,阿公是村裡知名的中醫師,擅長調理體質,尤其是為許多不孕的婦女調養身體,讓她們順利懷孕。」林銀杏說,從小浸潤在這樣的環境裡,讓她對食補、體質調理有了深厚的認識。
林銀杏的童年,充滿了濃厚的傳統養生觀念。「我們家後院養雞、養鴨、養鵝,每週至少要殺一到兩隻燉補。我從小就是喝燉補湯長大的,這讓我體會到,吃的東西真的會影響體質。」她回憶,自己是寒性體質,而阿公總會根據她的體質,為她調配合適的食療方式。「阿公常說,身體要健康,就要吃適合自己的食物,而不是亂補。」這樣的觀念,也深深影響了她日後的事業理念。
從市場攤販到百貨專櫃,品牌誕生的契機
回頭看林銀杏的銷售佳績,「滿杏仁飲」一推出,即創下單月銷售破萬瓶的好成績,在百貨公司、機場貴賓室等場域,都能看到其身影,將品牌從市場走向精品的推手林銀杏,創業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卻充滿了因緣際會。「我的商業頭腦應該是遺傳自媽媽。」回憶起當年,她笑著說,媽媽雖然沒有高學歷,但很會做生意,扶持阿公的中藥行業務,還拓展出藥材批發及現磨銀杏服務,阿公過世後,家裡曾經轉作他行,卻因為不敵天災,只能黯然收場,甚至留下債務,為了清償債款,林銀杏一家決定重回老本行,重新賣起杏仁。
起初,她只是幫忙家裡的生意,在各大市場擺攤,學會了如何與顧客溝通、推廣產品、分析各市場的顧客特色,漸漸在市場培養出顧客忠誠度,「我的商業模式走一個邊走邊修的路線,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變的是事情一直在變,重要的是接受它。」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全來自林銀杏和媽媽的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碰撞,「有時候我媽會覺得我把事情變複雜,但總是要進步啊!」
或許就是因為不斷的調整和改善,林銀杏得到了進駐松青超市的機會,去面對傳統市場以外的客群,絕佳的銷售能力和好的產品,替林銀杏拿下第一場勝利,然而林銀杏並不滿足於此,1987 年,崇光百貨(SOGO)進入臺灣,因緣際會下,林銀杏得到了駐點的機會,「SOGO 百貨開幕時,我就一直想著:我要進去。」

可當時她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品牌,連個像樣的包裝都沒有,為了能夠留在 SOGO,林銀杏才開始接觸品牌形象打造,致力將自家杏仁推上百貨精品格局,「第一個月,我就做了 50 幾萬業績,那時候我知道,我做對了。」之所以那麼拚命,甚至不惜和媽媽發生衝突,決心來自於小時候的一個夢想。「我小學畢業旅行時,老師帶我們去大同百貨,那是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別的同學都衝去遊樂場,但我站在地下超市裡,看著一排排精美包裝的產品,心裡想著:『有一天,我的產品也要擺在這裡』。」這個念頭,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直到多年後,她真的踏入了百貨。
杏仁飲的堅持:從選料到工藝,滴滴純粹
林銀杏的杏仁飲,聽起來有點繞口,其實最一開始品牌名叫「上真」,為什麼從上真改名成「林銀杏」?其實有些苦衷。「以前剛開始做品牌,也不懂要註冊商標,結果被仿冒走,為了遏止這些行為,我把我的照片跟名字放上去,真的不是自戀啦!」個性開朗、海派的林銀杏談起這段經歷還是會哈哈大笑,「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開始就完美的,要先做,才會越來越完整。」

一個好的商品除了形象包裝,品質好仍是第一優先,「一顆杏仁要經過40道工序,才能到你的手上,而杏仁飲要做到這種滑順、無雜質的口感,得花更多功夫。」她強調,優質的杏仁豆才能磨出好喝的杏仁飲,不需要過多添加物,就能帶出最純粹的風味。
「市面上很多杏仁飲會有一種嗆鼻的味道,因為使用的是品質較差的杏仁、或是加了杏仁香精。我們選用的是最好的品種,還特別契作*,確保品質穩定。」她進一步解釋,過去臺灣市場主要使用中國的南杏和北杏,南杏較甜可食用,但北杏雖為中藥材的一種,但因含有苦甘仁酸,經人體消化後會產生劇毒氫氰酸,必須慎用。「我們現在用的是歐美杏仁,這種杏仁富含營養,口感細緻,讓杏仁飲變得更好喝。」

不僅如此,她還採用了亞洲大學的有機雪耳,研究如何提升杏仁飲的營養價值。「我們研發了一款加入有機白木耳的杏仁飲,白木耳經過特殊處理,口感像燕窩一樣滑順,還增加了膠原蛋白的補充。」這樣的細節,展現出她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勇敢接受挑戰,擁抱變化
對於創業,她有自己的哲學:「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她分享,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從未停止改變與進步。「很多人會覺得,找到一個成功的模式後,就該穩住不動。但如果你不變,市場就會淘汰你。」
她回憶起過去在菜市場時,為了找到最佳擺攤位置,她會畫出市場地圖,標記哪些攤位生意最好、哪些客群最適合杏仁飲。「當時我們一天有幾十台車在全臺跑,每個市場的習性都不同,我們不斷嘗試,調整銷售方式,這樣才能讓產品賣得更好。」
她特別強調,現代市場變化迅速,創業者需要不斷學習與調整。「我從擺市場攤開始,慢慢轉進超市、百貨公司,甚至走向國際市場,每一步都要去適應新的挑戰。如果當年我停留在市場攤販的模式,不去嘗試進百貨公司,我的品牌就不可能成長到今天。」
對於年輕創業者,她有三點建議:第一,勇敢嘗試,即使失敗了,也能學到經驗。「很多人害怕失敗,但其實沒有失敗,只有經驗的累積。」第二,要有耐心,因為成功不是一蹴可幾。「我花了超過 30 年,把杏仁飲做到現在這個程度,沒有一件事情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第三,誠信經營,讓客戶信任你。「我的媽媽從小教我,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誠信,這是品牌能長久經營的關鍵。」
她相信,當一個人真正熱愛自己做的事情,並願意為它全力以赴,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只要你相信自己,願意努力,就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翻轉杏仁印象 打入年輕人的市場
如今,林銀杏的品牌已經走向國際,她的產品出現在高級百貨商場、機場、甚至星級飯店。「我希望,杏仁飲不只是臺灣人的飲品,它應該成為全球健康飲品的一部分。」
她的下一步,是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並嘗試杏仁飲。「年輕人不只是追求健康,他們也關心環保、永續發展。因此,我們現在也在強調 ESG 概念,希望讓杏仁飲成為一種更永續的選擇。」
「以前喝杏仁飲的人,多是年長者,因為覺得這是養生飲品。但現在我們要改變這個印象。杏仁飲其實可以很時尚、很美味,而且它比燕麥奶更健康,因為它是完整的堅果,而不是碳水化合物。」她強調,杏仁飲的市場潛力還很大,關鍵在於如何讓更多人嘗試。

為了推廣自己所熱愛的杏仁,林銀杏還報考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 EMBA,持續精進,「我女兒很早就叫我去了,對於經營我有辦法,可是管理面,我還需要學習。」林銀杏認為未來是年輕人的,經營者也要學會彼此的語言,才能夠更好的溝通,讓雙方共好。
隨著女兒一起加入經營決策,回到校園的林銀杏有了更多時間去生活,她也不吝分享自己是如何保持熱忱,去平衡生活和事業,「首先就是要行動,先跨出第一步,第二步你就知道該怎麼走了,事情不會一次就完美,不要害怕失敗。」
林銀杏也提到,未來想和女兒一起將品牌帶往大健康產業發展,讓杏仁不只是喝的飲品,還要能夠照顧到人的身體,「之前英國 BBC 有提到杏仁是世界十大健康食物的第一名,這讓我越做越有信心,知道自己走到對的道路上,繼續開發更多食品,像是杏仁油、餅乾之類的。」此外,其餘原料的選擇,林銀杏也盡量就地取材,除了可以減少碳足跡、維持原物料的新鮮,更能扶持臺灣農民,種出更多更好的優質農產。

在杏仁的世界裡,林銀杏不僅打造了一杯讓人驚豔的杏仁飲,更實踐了一場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創業旅程。從市場攤販到百貨專櫃,從單純販售杏仁飲到推動永續發展,她的每一步,都映照著不畏挑戰、勇於求變的精神。
如今,她的品牌已經走向國際,而她的目標,仍舊是讓更多人知道杏仁的好,並以更永續、更健康的方式走進大眾的生活。或許,就像她所說的:「先跨出第一步,第二步自然會知道該怎麼走。」在她的堅持與熱忱下,杏仁飲不再只是記憶中熟悉的氣味,而是能夠跨越世代、打破偏見,成為世界健康飲品版圖上的重要一角。
*註:「契作」是指生產者依據契約而生產作物,消費者可確保作物來源及品質之穩定,生產者則可確保價格及銷路之穩定。(資料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