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影視產業經歷了劇烈的變遷,從傳統電影院觀影模式,到串流平臺的崛起,再到短影音與互動式內容的流行,觀眾的習慣已大幅改變。過去,影視作品的成功與否往往依賴票房表現,但在現今的數位時代,串流平臺訂閱數、社群媒體話題度、跨國合作與數位分發策略,都成為衡量影視市場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2025 年,臺灣影視產業面對的是更加競爭的國際市場,以及觀眾對於多元內容的需求升高。本土製作水準提升,越來越多臺灣作品獲得國際關注,同時也面臨著資金、創意、產業模式變革的挑戰。從劇院與串流平臺的消長、本土影劇的國際化發展、觀眾觀影行為的轉變,到 AI 與科技對影視製作的影響,本專題將深入探討 2025 年臺灣影視產業的最新趨勢,剖析這場視覺內容變革背後的機會與挑戰。

電影院 vs. 串流平臺:觀影習慣的變遷

根據文化部於 2023 年發布的《電影政策白皮書(112-115年)》,臺灣電影市場在疫情期間經歷了顯著變化。在疫情前,臺灣每年電影發行量呈現上升趨勢,2018 年首次突破 800 部,2020 年更達到 960 部。然而,2021 年因疫情影響,電影院被迫停止營業,全年發行量銳減至 692 部。

票房方面,疫情前臺灣電影市場平均每年票房約一百億元。2020 年起受新冠肺炎疫情與相關管控措施衝擊,全臺電影票房僅剩不到五成。雖然 2022 年國內外疫情趨緩,電影票房逐步回升,但因民眾消費行為轉變,疫後恢復速度不如預期,2022 年全臺電影票房僅有疫情前 2019 年的六成左右。

同時,隨著疫情影響,臺灣人的觀影習慣也發生了轉變。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自 2020 年起每年進行的《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網路串流 OTT 平臺的使用率從 2020 年不足五成持續上升,2022 年使用比例與電視的差距快速縮小。2023 年,無線/有線電視頻道與 MOD 的使用率出現明顯下降,電視頻道與網路影視串流的使用率呈現交叉現象,顯示大眾逐漸傾向於使用串流平臺觀看影視內容。

此外,2023 年的報導指出,臺灣 OTT TV 訂閱用戶數突破 580 萬戶,Netflix 的用戶數達到 121.8 萬戶,市占率約為 21%;Disney+ 用戶數約為 98.6 萬戶,市占率 17%。這些數據顯示,串流平臺在臺灣的普及率持續提升,反映出大眾觀影習慣的改變。

儘管串流平臺的使用率有著顯著的提升,但也有許多影迷追求 IMAX 或杜比影院(Dolby Cinema)等高級聲光效果,讓電影院依然保有不可取代之地位。除了硬體設備,特定的類型片依然能在票房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如《咒》、《返校》等話題國片掀起現象級票房,顯示恐怖類型影片依然能吸引觀眾走進戲院,感受串流平臺難以複製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延伸閱讀:不只是演員!臺灣首位 LV 時尚大使「王淨」代表作盤點:《返校》、《瀑布》、《鬼才之道》都必看

串流平臺的爆炸性增長 臺劇從本土走向世界

前述提到串流平臺因為疫情開始有了突破性的成長,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HBO MAX 等國際串流巨頭持續擴張市場,FriDay 影音、LiTV、myVideo 等本土平臺則主打在地內容競爭。

延伸閱讀:追劇平臺訂閱費調漲,影劇粉絲不得不知悉的趨勢

圖片來源/《台北女子圖鑑》劇照
圖片來源/《台北女子圖鑑》劇照

「臺灣影劇國際化」成為關鍵的趨勢,本土影視作品無論是在畫面或是劇本皆有顯著的成長,加上與國際串流平臺的合作與資金的挹注,順利敲開臺劇在國際市場的能見度和競爭力。例如《台北女子圖鑑》、《華燈初上》、《模仿犯》等作品,便成功打入臺灣以外的亞洲市場。

延伸閱讀:《華燈初上》彪哥獨家親曝前半生身世 李李仁感恩生活打磨演出養分

近年來,懸疑犯罪、驚悚、奇幻題材的影集,如《誰是被害者》《八尺門的辯護人》等,皆獲得觀眾的好評,除了帶動討論的話題外,也讓臺灣劇迷見識到臺灣原創劇本的潛力。

臺劇在過去幾年持續開發多元題材,包括有深入探討婚姻與愛情的《不夠善良的我們》、臺灣少見的政治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甚至預計在今年五月播映的《零日攻擊》,以近未來的手法描述台海戰爭可能會產生的影響等,都可以看見臺灣編劇團隊嘗試以「在地文化+類型融合」的模式,讓臺灣故事走向海外市場。

延伸閱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奪下金鐘影集大獎!從女性視角出發,劇中角色故事皆是社會縮影

影視產業的挑戰與未來機會

臺灣本土影視創作,除了內容質感需不斷地提升外,資金的來源與市場的挑戰也接踵而至,臺灣影視市場規模有限,製作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補助與國際投資,如何讓影視產業更具競爭力是現在急需要被解決的課題。

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刪除文化預算問題,或許能趁此機會重新檢視行之有年的輔導金政策,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再者,臺灣影展的領頭羊金馬獎團隊,除了每年固定會推出的金馬奇幻影展、經典影展,以及年底的金馬影展(俗稱大金馬)外,也與威秀影城聯名合作,推出小型影展,培養更多的影迷。但這項美意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影視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北部,中南部成了影視文化沙漠,該如何平衡不同城鄉的文化發展,也成了一道難解題目。

延伸閱讀:【香功堂主】後疫情時代,看全球電影市場的困境與希望

AI 與影視製作的結合

今年的奧斯卡獎季,發生一個不小的爭議,以《粗獷派建築師》入圍最佳男主角的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傳出利用 AI 技術微調(只有部分母音修正)他在片中的匈牙利語發音。這個事件指出,隨著 AI 時代的來臨,AI 已經開始應用於劇本創作、數位演員、影片剪輯等多個層面,生成式 AI(如 ChatGPT、Midjourney)甚至可能改變影視內容生產方式。

圖片來源/《粗獷派建築師》劇照
圖片來源/《粗獷派建築師》劇照

透過 AI 的幫助,將能降低成本,提升拍攝效率,但同時間也要注意對於 AI 的使用限制,事實上,去年美國的編劇罷工事件,以及這次的 AI 語音調整事件,都點出這項技術對影視產業從業人員,抱有著既是喜也是憂的矛盾心情。

AI 確實能幫助影視創作者的工具,但歸根究柢,它依然只是一項工具,最終仍是要回到創作本身:如何挖掘好的故事、如何透過有效的宣傳,讓觀眾願意走回戲院、如何建立健全的制度,讓更多人投入影視創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當演唱會登上大銀幕:偶像、歌手接力搶攻電影院,見證影廳各種可能的新趨勢

◆二月專題

2025 年臺灣人必知關鍵趨勢:高齡化、科技、影視、地方創生、身心議題,全面解析全球與本土變局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