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夢蝶」是莊子在《齊物論》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名篇,也是最能精闢顯現其思想精神的論點,而莊子的哲學思想,也被許多人以各自的方式解譯。
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靈性智慧大師奧修(OSHO)說:「莊子是最稀有的開花之一,甚至比佛陀或耶穌更稀有,因為佛陀和耶穌強調努力,而莊子強調不努力。」而《當鞋子合腳時》是奧修談莊子的系列書之一,在這十章中,奧修不限於傳統,而是涵蓋一切,以其獨特論述帶領我們遠離制約,走向莊子的自然之道。
「沒有驅策、沒有強迫、沒有需求、沒有吸引,那麼你做起事來就能夠很自如,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
書中提及「努力」與「不努力」,也探討「困難」與「容易」。奧修以佛陀的故事為引,點出了透過努力而達成的事情,會為了想一直保持而感到負擔,最後甚至會耗盡自身能量;而經由不努力所達成的,則不會成為負擔,因為那再自然不過,所以能夠永恆。
「我一生都在走路,但是從來沒有問題,現在你已經完全把我殺死了!」而「青蛙哲學家與蜈蚣」的故事,也很完美地闡釋了由「容易」變成「困難」的過程。一個問題造就了「分別」,更讓它把自然而然的事變得混亂,甚至毀了一個人,也難怪莊子會說:要成為自然的,那麼你將會開花。只有自然,生命便能如不存在般地存在,完美地移動。
「哪一天你能夠聽我講,而不要在你裡面創造出一個架構,而且我能夠看到你聽了我講的話之後,你裡面是空的,到了那一天,我就成功了。」
從佛洛依德到莊子,從戈齊福到佛陀,從耶穌基督到泰戈爾……奧修談論人類意識的各個發展面向,領著我們往內在的「無我」與「空」而去。
而讀至「空」時,便想起日本演員松重豐在著作《空洞的內在》所提到的「空空如也」,他認為「想做好演員這份工作,自我意志可謂最棘手的阻礙。」雖然無法全然做到「空空如也」,但也處於「什麼都沒有」的狀態,以及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的「空」、「無」二字,與奧修所探討的何其相似。
或許是同為演員,連俞涵也曾形容自己是一個「空白」的存在,而在那場對談過程中,更在在體現出書中所講:「遲早有一天,我們將能成為空和不執著,而脫離糾纏。」而她隨口說出的「我只是剛好在這裡」,更是極富哲學感,也隱隱與莊子的自然之道相呼應。
初讀《當鞋子合腳時》,如後腦遭受一記悶棍,然後瞬間把固有思維揉碎,再重組成新的思維。這趟五里霧之旅,時而懷疑,時而感悟,不能說有了多重大的改變,卻也開拓了更寬闊的心靈界限。
◆延伸閱讀:走過人生崎嶇之路《銀髮川柳》:老人家日常是一道道又暖又地獄的風
主圖來源/pexels@Ol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