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滅絕充滿畏怖,既有的時間意識提醒人們生命有盡,大限的同義詞可能是悲哀與虛無。……然而風不會死,水不會死,雲不會死,萬事萬物跟自然連結為一體的時候不會死。有形的、無形的,生命與生命相互依存,一切並非孤立存在。」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無所適從,更帶走了許多生命,而此期間亦失去珍愛人們的凌性傑,把對生命的體悟與省思匯集成《那些有你的風景》。

日本京都、奈良的旅程,或是西藏之行,甚至是回歸生長的起點──臺灣,凌性傑再溫柔不過的行文,將其人生中的有所惑、好壞時光,幻化成被歲月洗練而熨貼於心中的風景。

「擁有一個理想的交談對象,是多麼奢侈的際遇。一直有話可說的情感關係,實在強求不來,而我深深嚮往。」

圖片來源/pexels@Matheus Bertelli
圖片來源/pexels@Matheus Bertelli

年少時總覺得朋友是越多越好,好似如此就能展現出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而隨著時光推移,人生也走到了「若能得一知己,便足矣」的階段,受不受歡迎也不再是首重之要了,甚至可說是無足輕重。

「知道有人可以想念是一件好事,所以我獨處時很喜歡這樣的心情。」我想我也是近幾年才感受「想念」的美好。生命中的過客來來去去,多麼慶幸,能留有如凌性傑所嚮往的奢侈際遇。或許彼此相聚的時刻不多,但每次見面總有聊不完的語題,就算稍有停歇,也未顯窘態,反而更能享受當下的靜好。

「我們多不願意承認,死亡才是人生最終的常態,只是離開的方式有差異而已。」

圖片來源/pexels@cottonbro studio
圖片來源/pexels@cottonbro studio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最終歸所,不論是自己或是身邊親近的人,總要迎來這一天。隨著年歲增長,越能感受到「日常即無常」,可能某天就突然得到某個相識之人,甚至是關係緊密之人的死訊,而在我們心中掀起波瀾,更甚是令人陷入無法言喻的悲傷之中。

面對這份悲傷,人們會找尋各種方式為自己找到生命的出口,而凌性傑便是以「遍路」回望、書寫來安放靈魂。「死亡」可怕嗎?我想那是源於未知的恐懼,這些年仍不斷學著接受這件終將會發生的事,而翻閱至此書某處,卻提醒了自己連其門檻都未曾踏入,但我還是想以蔡康永在某次對談中所提及的話來勉勵自己。

「沒有認知死亡為基礎的樂觀,在我看起來一定是假的樂觀,就是真的樂觀一定是因為確認了我們會死,而依然能夠好好活著。」

圖片來源/ichirochen
圖片來源/ichirochen

「我在,他們就在。他們的精神持續與我相往來,像是不曾離去。」讀《那些有你的風景》隨著文字移徒,心中的所思所想也緩下腳步,而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已經失去的日子,覺得憂傷卻平靜,我想這或許是歷程無數扎掙後的「自我升級」吧?

主圖來源/pexels@Thuong D

◆延伸閱讀:「無論捨棄或持有,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幸福。」《愛說話的房間》:愈是整理,心也變得更加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