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的翁子光導演新作《爸爸》,改編自 2010 年「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劇情敘述 15 歲少年厚明,持刀殺死自己的母親,以及年僅 12 歲的妹妹。他的父親永年無法理解平日乖巧安靜的兒子為何要殺人,一夜之間,失去摯愛的妻女,兒子又被收押在監獄中,永平的心掉入無底的深淵......

無論是《踏血尋梅》或是《爸爸》,兩部作品皆是改編自真實事件,題材兇惡且駭人,但翁子光導演的影片常會給我一種溫柔感,那份溫柔或許來自導演對於「人」的關注,更勝過他對「事件」的好奇。

一如《爸爸》採用的敘事手法,刻意壓抑外界對受害者家屬的窺探眼光(有限度地描述他人對於永年遭遇的同情心或是好奇心),改以貼近永年的視角,透過跳躍性時間線的剪接方式,呈現永年一家人之間的「愛」。

生活是由一件件無關緊要的日常所組成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永年失去妻女後,家中的每一個物件、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藏有對親人的回憶:女兒撿回來的流浪貓「三花」、妻子身上穿著的毛衣、電腦上的蒙恬輸入法,或是一張又一張全家人笑得開懷的合照等。這些回憶建構了永年的生活,是他習以為常的日常,平凡到會忘記它的存在,直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永年隨口提醒女兒要記得關燈,話語在空氣中蒸發,才意識到女兒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

影片透過大量的生活物件與細節,提醒著永年(以及觀眾)他失去了什麼。但我們也發現,在永年的回憶中,他的兒子厚明並未缺席。厚明不是一個受到冷落的孩子,他與家人的互動,儘管帶有一點點的距離感,但不特別的疏遠。就連奶奶談起孫子,也說厚明的心地善良,就跟他的父親一樣。

「你知道你兒子為什麼要殺人?」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不同於人們熟悉的社會刑案,加害者往往有著悲慘的家庭際遇、毒癮問題,或是困頓經濟,永年在片中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普通的鄰家男孩模樣,少數讓觀眾注意到他的不同,也僅是半夜時偶發的情緒失控,以及「那一天」持刀殺人的行徑。

《爸爸》開場未久,一名記者問永年:「你知道你兒子為什麼要殺人?」永年回覆:「如果我知道,便不會出事了。」然而電影落幕時,記者的問題反而變得更難被回答。

永年有可能預先知道兒子會殺人,並且加以防範嗎?一個在愛的環境中成長並且備受呵護的孩子,就不會殺人嗎?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我們要再追問: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精神疾病者?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需要被一輩子關起來,以防萬一?或者要維護他們的人權,讓他們回到社會中繼續生活?

假如生活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也許很多事情會變得更易於被處理。但生活的色彩,更多的是黑與白中間的灰色調。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圖片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

永年有一次在醫院中見到一名自閉症的孩子,小朋友不斷地吵鬧,身旁的母親只能輕聲安撫兒子躁動不安的情緒。永年在這個孩子的身上看見了跟厚明相似的狀況,只是在厚明年紀更小的時候,當他情緒發作,永年並不理解兒子的問題,甚至會輕聲責備兒子對人不夠體貼。這個「疏忽」成了永年心裡揮之不去的愧疚:對妻女,也是對兒子。

《爸爸》之於我更重要的劇情設計,是當寂寞的永年在經歷一次挫敗的「交易」後,突然情緒失控,搗毀許多家具,為能平復劇烈起伏的情緒,口中喃喃唸著數字好讓自己冷靜下來。原來不只是精神病者,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為突發的情緒失控而做出激烈的行徑。

《爸爸》既不妖魔化飽受精神疾病之苦的群體,也不給出粗暴簡化的答案,它提供不同的切入點去反問觀眾:比起精神疾病者,「正常人」難道就更安全嗎?

愛無法拯救一切 但能幫我們面對傷痛

翁子光導演擅長利用精簡的畫面或對白,快速勾勒出人物間的情感,《爸爸》透過一輛腳踏車,隱喻父親對兒子情感的變化。電影前段,永年買了輛腳踏車給厚明當生日禮物,兒子騎著腳踏車揚長而去,永年在後追得氣喘吁吁,最後選擇放棄。電影結尾,我們看見永年在休息過後,打起精神,再度拔腿追上兒子。

一部講愛的電影,幾乎聽不到愛這個字,但劇中人物的互動,讓我們看見愛的存在。《爸爸》告訴觀眾:愛或許無法百分百阻止悲劇的發生,但愛能夠成為人們走下去的力量。因為愛,我們記得曾有過的幸福時光。因為愛,我們才能一起面對悲劇與傷痛。

◆ 延伸閱讀:「看見自己,探究自己」《女兒的女兒》:坦然面對自我,不再被別人眼中的「尺」度量

主圖來源:《爸爸》劇照 甲上娛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