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多位重量級專家學者與產業領袖的《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已於 11/29 精彩落幕,聚焦 AI 人工智慧、永續發展、地方創生與性別平權等重要議題,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探討 AI 技術對社會、經濟與人文領域的影響,並提出具體策略與未來願景,為臺灣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考與實踐藍圖,「臺灣最美的風景不僅是『人』,更是一份關於人性價值與臺灣品牌意義的傳承。」創辦人唐源駿表示,透過這幾位具有視野與影響力,引領趨勢、創造價值的關鍵人物,帶領臺灣從「製造導向」邁向「品牌價值」。

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揭開序幕,「2045 年將有 50% 的工作被 AI 技術取代,人機協作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運行模式。」蔡明順強調,AI 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未來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工具,應積極擁抱學習 AI,透過「做 AI」來創造價值,提升生活品質。「AI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場必然的進化。」在這場進化中,臺灣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的教育革命,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站在未來的浪潮之巔。

AI 未來可以成為個人醫療助理 提供精準且個人化的醫療服務

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認為,2025 年底就有機會實現 AI 虛實整合,精準個人化的全人照護。(圖片來源:人物誌)
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認為,2025 年底就有機會實現 AI 虛實整合,精準個人化的全人照護。(圖片來源:人物誌)

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則分享了 AI 在智慧醫療的成功應用,包括如何透過 AI 技術緩解醫護人力短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並推動全人醫療。「AI 未來可以成為個人醫療助理,提供精準且個人化的醫療服務。」這是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AI 的核心是輔助,而非取代。在醫療場域中,廖家德看見了技術如何為人類創造新的可能,關鍵是要從需求出發,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要忽略「以人為本」的初衷。

面對 AI 浪潮 終身學習與保持好奇心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表示,隨著數位時代的新興工作不斷湧現,培養 AI 人才刻不容緩。(圖片來源:人物誌)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表示,隨著數位時代的新興工作不斷湧現,培養 AI 人才刻不容緩。(圖片來源:人物誌)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進一步強調,面對 AI 浪潮,終身學習與保持好奇心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他提出「AI 復仇者聯盟」計畫,旨在培養具有跨領域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 AI 人才,他們將成為推動臺灣產業轉型與創新的關鍵力量。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更於論壇中與 AI 化的自己對話,他認為臺灣需思考如何從硬體製造優勢轉向發展軟實力,技術最終要回到服務人,發揮人的價值。

地方創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更是實現在地幸福生活的關鍵

深入全台 22 個縣市的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致力達到共好、共創、共融、共榮的願景目標。(圖片來源:人物誌)
深入全台 22 個縣市的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致力達到共好、共創、共融、共榮的願景目標。(圖片來源:人物誌)

除此之外,由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領銜開講,探討臺灣如何結合永續理念與創意,展現軟實力新風貌。「不是讓 100 萬人來一次,而是讓 1 萬個人來 100 次。」陳美伶一語道出地方創生的真諦,她認為,地方創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更是實現在地幸福生活的關鍵。而地方創生應注重工作與生活、城市與鄉村、自然與人文的「三平衡」,由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為地方注入長久生命力,而非短暫的觀光熱潮,創造出「剛剛好」的經濟規模,讓地方繁榮共生。

花蓮將軍府 1936 主理人任聿新則強調,結合在地特色與消費者需求,才能有效推廣地方文化與價值。「地方創生的使命,是在有限的資源裡創造無限的可能。」任聿新以自己的經歷分享,地方創生不只是一時解決眼前問題的手段,而是為地方注入長久生命力的全面方案。地方的價值不只是經濟,而是文化的傳承與社會的韌性。未來的 5 年、甚至 10 年,能否看到地方幸福生活樣貌的真正實現?這是一條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道路。

永續不是責任 而是機會!

在永續發展領域,「RE-THINK 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提醒大眾注意「永續不是責任,而是機會!」從淨灘活動起步,積極推動環保教育與行動,他以實際行動證明,當我們選擇真正的永續,而非以表面綠化行為掩蓋實際環境傷害的「漂綠」,企業及品牌不僅能成為商業的贏家,更能推動社會的共好。臺灣服飾品牌「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則分享了品牌如何將永續材質融入現代時尚,強調時尚不僅需要美觀,更應選擇對地球友善的方式。永續並非責任,而是一種機會,不僅是為了環境,更是為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共好。設計與永續的結合,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設計的力量,不是讓時尚更奢華,而是讓時尚更有意義。也相信未來的永續道路充滿美感與創造力。

「新台商 2.0」把臺灣的價值帶向國際舞台

左起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Maktar 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與《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對談探討臺灣品牌出海的轉折與挫敗。(圖片來源:人物誌)
左起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Maktar 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與《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對談探討臺灣品牌出海的轉折與挫敗。(圖片來源:人物誌)

論壇中,許多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的臺灣品牌也分享了寶貴經驗。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表示,「文化輸出,不是讓世界認識我們,而是讓世界重新看見自己。」以印花圖案呈現臺灣生活樣貌,是品牌成功打入日本市場的重要因素,也看到臺灣如何將在地精神轉化為國際競爭力。另一個成功案例是 Maktar 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提到,公司之所以能在日本市場立足,關鍵在於產品品質與品牌認知,再結合數位行銷和異業合作拓展市場,採用當地員工和本土化落地模式,成為「數位新台商」代表,未來也將擔負臺日橋樑角色。從印花樂及 Maktar 可以看見,無論是數位工具的運用,還是文化輸出策略,都將成為邁向海外成功的重要基石,同時也看到「新台商 2.0」的核心在於走得更聰明、更穩、更具備韌性,並真正把臺灣的價值帶向國際舞台。

改變從不再沈默開始!

藝人周宜霈(大牙)作為神秘嘉賓壓軸登場談論 ME TOO 事件,過程中難免哽咽卻無比堅定,令人動容。(圖片來源:人物誌)
藝人周宜霈(大牙)作為神秘嘉賓壓軸登場談論 ME TOO 事件,過程中難免哽咽卻無比堅定,令人動容。(圖片來源:人物誌)

藝人周宜霈(大牙)壓軸登場,勇敢公開自己的 ME TOO 經歷。「改變從不再沈默開始!」周宜霈表示,陸續收到其他受害者令人心碎的訊息,也目睹周遭性騷擾事件頻傳,她發現臺灣社會對於性暴力普遍存在著忽視和合理化的現象。性暴力不只侷限於身體侵犯,也包含數位形式,例如偷拍、變臉影片等,性暴力可以說是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的調查報告顯示,90% 的性暴力受害者未曾報警,40% 的受害者不曾向任何人訴說。「我們不能就這樣算了!」周宜霈強調,ME TOO 運動不僅是揭露過去的錯誤,更是改變未來契機,阻止更多傷害發生,希望大眾持續關注性騷擾議題,周宜霈也鼓勵受害者勇敢站出來,並呼籲社會各界成為正義的陪伴者,共同推動性別平權,期盼未來政策能更加嚴格,包括企業文化對性騷擾零容忍,教育體系也能從小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識。最後周宜霈引用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性別研究主任博伊爾教授的話說道:「我們終將到達沒有性騷擾與性侵的終點,但在那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不僅是對臺灣現在的描繪 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現場座無虛席、獲益良多,參與民眾紛紛敲碗明年論壇的到來。(圖片來源:人物誌)
《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現場座無虛席、獲益良多,參與民眾紛紛敲碗明年論壇的到來。(圖片來源:人物誌)

《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以豐富多元的內容,展示了臺灣在科技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與成果,不僅內容豐富紮實,也為臺灣的未來發展指引了明確的方向。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臺灣正朝向更公平、更永續、更具人文關懷的未來邁進。《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最後表示,「我們聚焦在當代人物的智慧與格局,希望這些價值能如種子般,為臺灣的未來深深扎根。」來自各領域領導人物的洞見和金句,不僅是對臺灣現在的描繪,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這不是一場短暫的思想碰撞,而是對未來的承諾,也是臺灣進入新的深度討論時刻,跨業共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