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don’t tell」是「RE-THINK 重新思考」(後簡稱 RE-THINK)的核心價值,創辦人黃之揚認為行動的力量遠超過言語,要影響他人去接收到自己的想法,就必須用行動代替言語。這個理念從黃之揚的親身體會出發,也是 RE-THINK 的創立關鍵。那年因緣際會結識的一個外國人、一個垃圾、一次淨灘,激發出一直在黃之揚心底的熱血火苗,讓對未來迷惘的他,從此踏上與垃圾為伍的路途。
RE-THINK 是黃之揚與美國人丹尼爾.格魯伯(Daniel Gruber)創立於 2013 年的環保民間團體,透過社群號召大眾參與淨灘活動,一直到 2017 年,才正式成立為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並獲得政府與企業的支持,藉由募資活動,進一步推動環保使命。
成立 11 年以來,RE-THINK 始終聚焦在海洋保護與減少塑膠廢棄物,透過淨灘活動、社會倡導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和企業加入守護地球的行列。他們與眾多企業攜手合作,包含花旗銀行、IKEA、Gogogo、foodpanda、KIRIN 麒麟啤酒等跨國公司,創建了許多 CSR(企業社會責任)和 ESG(環境、社會、治理)專案,運用企業資源,讓非營利活動能更有效發揮影響力。
RE-THINK 擅長將環保議題轉化為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素材,用心創造更貼近生活的環境教育。2018 年推出的《海廢圖鑑》和 2021 年推出的《回收大百科》專案,便是以藝術與遊戲化的網站,生動易懂地呈現垃圾議題,其中《海廢圖鑑》更獲得多項設計大獎,成為教育與環保行動的生動典範。RE-THINK 的每一步,都是希望透過具象的行動,讓更多人加入守護環境的行列。
「即使環境並沒有立刻變好,但我們希望透過具體行動,讓更多人了解並願意參與這個改變的過程。」
這一切的開端,來自兩位創辦人的相遇,格魯伯帶著黃之揚接近大自然,隨手撿起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垃圾,讓黃之揚發現沒有這些垃圾的臺灣,真的非常漂亮!
這些舉動,拉近了黃之揚與環境的距離,「為什麼是一個外國人在做這些事?我的成長過程到底少了什麼東西?」黃之揚內心泛起了漣漪,想要為臺灣做點什麼的心情,油然而生,就此開始一場環境革命。
自認平庸無才 卻化言語為行動引萬人回響
RE-THINK 成立的那年,黃之揚剛好大學畢業,師範體系出身的黃之揚,沒有承襲家中傳統當老師,也沒有馬上找到他最有興趣的工作,RE-THINK 的淨灘活動在那時對他而言,只是業餘興趣,周遭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想過這可以是自己的志向。
「我覺得我一直是個滿平庸的人。」
大環境的造化下,黃之揚說出他的內心話,不只是大學時候,甚至連現在 RE-THINK 已經能推動實質的環保行動、能夠催動上市公司,他還是會這麼想。聽進外人的耳裡,或許會覺得「怎麼會」,但深入黃之揚的內心,會發覺這個想法背後的本質,是與社會框架的對抗。
黃之揚剛開始出社會時,認為工作只是維持生活和社會體制中該走的路,只有空閒時間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明明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中,但他並沒有從中找到自己。「有次,我回頭整理過去的 email,看到以前的信,心裡覺得這個小孩好可憐喔,什麼類型的工作都投,但只有保險人壽這類的會主動找上門。」
黃之揚的迷茫,全部體現在這些雜亂無章的履歷上,沒有定錨的他,三年內就換了五份工作,廣告、行銷、媒體編輯他都做過,索然無味的工作日常,只剩下 RE-THINK 的淨灘活動得以支撐他的熱情和心力。問他為什麼工作之餘還能堅持週週淨灘?黃之揚說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力量推動著他。
黃之揚與格魯伯為了喚起大眾的環境意識,開始舉辦淨灘活動,但是「知道」跟「做到」完全是兩回事,如何號召即是關鍵,黃之揚認為他們必須用行動「說」出來。而連結黃之揚與大眾的關鍵,就是社群媒體,2013 年臉書社群剛興起,用圖片說話、吸引大家關注的模式,剛好適合喜歡畫畫和寫文字的黃之揚,利用這一項技能,黃之揚開始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他們的行動和理念,進而吸引到民眾參與。「第一次的淨灘活動,就號召到千人響應。」
「有辦法讓這麼多人去接受我相信的價值,然後很多人給很正面的迴響,那麼多人會因為我寫的貼文來參加活動,對那時的我而言,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黃之揚初嘗凝聚大眾的成就感和喜悅,也因為這些反饋,讓他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初那個覺得自己相當平庸的平凡人,開始意識到這就是自己的專長和能力,「我擅長把一件事情透過消化和轉換,再給予社會大眾,讓他們的接受度更高,RE-THINK 的故事講對了,這個故事被大家所看見和接受。」黃之揚就此找到出口,好像能脫離框架,用自己的方法去說一個想說的故事。
撿起時代的碎片 與大眾一同完成《海廢圖鑑》
閒暇才進行的淨灘活動一直持續四年,堆積的成果和影響力,讓黃之揚找到定錨的方向。2017 年,他辭掉工作專心投入 RE-THINK 營運,第一步就是將 RE-THINK 登記為非營利組織,「別人都覺得我很勇敢,很破釜沉舟,其實我是走投無路。」換工作換到麻木的黃之揚,選擇了心之所向,雖然不是勵志的放手一搏,也還看不到未來,但黃之揚還是毅然選擇了這份「天職」。
2018 年,黃之揚參考了臺灣藝術團隊 One One & One 的海廢創作,有了海廢藝術化的概念,搭上寶可夢手遊(Pokémon GO)的熱潮,玩家利用 Pokémon GO 走出戶外,抓寶冒險、收集圖鑑;而每次淨灘蒐集到的垃圾更是千奇百怪。
黃之揚發現,他們之間的奇妙共通點──如果能將海廢遊戲化,是不是就能讓更多人從都市的冷氣房走到海邊?原本看似超級遙遠又困難的距離,增添了更多可能性,黃之揚開始著手整理和考究海廢。
經過一年的蒐集和研究,同年底 RE-THINK 推出《海廢圖鑑》創新教育平台,透過圖鑑展示了淨灘時蒐集到的垃圾樣本,每一種垃圾都附有詳細的背景資料,包括其出沒地區和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希望提高公眾對海洋廢棄物的認識和關注。
用有趣、遊戲化的樣貌,對大眾進行一個沉重議題的溝通,除了「蒐集」,黃之揚也整理出藏在海廢身上的時代碎片。「寶特瓶內的黃色液體,是漁民的『解放』,還能從顏色知道不同的發酵時間;有些物品上面是簡體字,可能是從中國漂過來。」黃之揚笑著說出這些海廢故事,背後都有其脈絡可追尋,這個有趣現象給了黃之揚靈感,想試著用逗趣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垃圾的故事。
而在《海廢圖鑑》的製作過程中,RE-THINK 不忘與大眾互動,在每次淨灘時設計小遊戲,營造參與感。「我們有一個蒐集海廢的小活動,大家撿到的垃圾覺得不錯的話,可以找我們的辨識官判讀,我們會判別這是不是一個『好』垃圾。」替垃圾判定好壞,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其遊戲化的風格,賦予了垃圾不同的生命力,發行後便獲得「2019 紅點設計獎」,RE-THINK 躍上國際版面,更多人看見他們,黃之揚能推動的改革能量又放大了。
人類就是這麼簡單又複雜 用生活教育走進大眾生活
他回想源頭,垃圾減量是減少海廢首要處理的議題,RE-THINK 在 2021 年發行與《海廢圖鑑》同樣風格的《回收大百科》。黃之揚坦言,回收議題製作相當困難,不管是回收的系統、技術以及回收率,系統性脈絡龐大且複雜。反覆思索後他意識到,要減少垃圾源頭,必須要解決的是大眾對環境認知的問題,除了用《回收大百科》提供簡單的知識,還要「教育」大眾如何丟垃圾。
說到「教育」,刻板印象裡總會有個人站在至高點說教,但黃之揚想要用更隱性的方式去引導大眾了解垃圾的回收方法,透過設計,讓使用者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行為,比起教育,更像是與大眾的溝通,把自己認同的價值自然地分享給別人,不帶強迫性、說教式的道德壓迫。
同理與共鳴,是黃之揚的社會教育的設計思考核心。
「例如我們把垃圾擬人化,畢竟垃圾不會說話,人類對有生命的東西會更有同理心,所以介紹垃圾時會賦予它們不一般的生命力。」或者用「人」的故事,像是淨灘參加者、清潔人員等等,引起民眾共鳴,用盡方法進入大眾更容易理解的範疇。
2022 年,RE-THINK 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出「REdesign 垃圾桶改造計劃」。「我們設計一套公共垃圾桶,它的開口限縮,遏止民眾丟家庭垃圾;檯面傾斜,讓垃圾無法放置在檯面,自然不會讓垃圾有機會堆疊。」細節的改動,也改動使用者行為,這套垃圾桶的資源垃圾回收率翻倍。
第一階段的經驗,讓 RE-THINK 的隱性教育、同理共鳴設計方向打了一劑強心針。接下來為了擴大經過驗證的影響力,他們想將垃圾桶統一化,進駐到更多場域,讓大眾自然做到回收再利用的循環行為。
「讓環境自然地引導他人的使用行為,人類就是這麼簡單又複雜。」黃之揚無奈地笑著,也許跟「人」有關的事情,都要去了解他背後的心理,所以 RE-THINK 的每個設計和策略都很落地,對象要切的更細、更明確,才能讓所有人都看懂,真正讓環保有在地生活化的可能。
商業化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要讓明天比今天更好
在 RE-THINK 11 年的旅程,對黃之揚來說,與其說這是創業更像是一種志業。從單純號召同好淨灘,為共同理念發聲, 到成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單位合作,黃之揚發現自己的思維也在轉變,年輕時他討厭資本主義,但現在他有了全然不同的體會,「要懂得利用工具和玩遊戲,但目的是更有效率地去達到自己的目標,所謂頭銜和社會身價,不是目標,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
曾經一直換工作,不甘為純資本市場工作的叛逆少年,現在也懂得從封閉的小山丘走下來,讓 RE-THINK 更商業化和規格化,但那份為目標前進的初心依舊如當年,才能在兩者之間達到最好的平衡。
縱使自己的信念那麼強、目標那麼明確,但黃之揚依然會常常對現狀感到無力,甚至熱情也在慢慢消逝。「我最近一直在找我的熱情丟到哪裡,我們永遠會有解決不完的問題,或是找到問題後的解方永遠跟不上。」但如果問黃之揚對未來的想法,他依然認為 RE-THINK 是他做過最好玩的工作,可以透過平台,去更理解人類、人性、社會、臺灣的國家制度,梳理背後的問題和脈絡,都令他覺得很有趣。
關於 RE-THINK 未來會走到哪裡,黃之揚目標很清晰:讓生活教育走進體制內。師範體系出身的黃之揚沒有成為體制內的老師,卻在體制外用生活化的方式去執行教育。
「我們叫 RE-THINK 是因為行動與大眾溝通,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途徑,真正的目的其實是 rethink your life style。」或許黃之揚一直都在尋找答案,關於自己、關於社會、關於世界,不斷地去尋找與他們的溝通方式,這份黃之揚自認為的「平庸」反而因此更貼近大眾的內心,成為了 RE-THINK 最大的特色和武器。
環保沒有盡頭,問題會持續出現,就算會感到無力,但那份尋找答案的驅動力也會帶著 RE-THINK 持續去思考和前行,讓「明天比今天更好」就已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