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在未來回首時,懊悔自己曾有機會改變教育,卻沒有行動。」在教育部的辦公室,今(2024)年剛被延攬進入內閣的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涯選擇。

創業開公司是老闆、開辦體制外義務教育學校是校長,同時還是知名 Podcast 自媒體 KOL,葉丙成在臺大電機系教授的身份之外,還有很多面貌、很多角色,但每一件事都有一個一致的核心:推動「教育改革」。

今年行政院新內閣名單中,葉丙成在教育部政務官員名單中,學界和業界既意外、卻又不意外。前兩年,葉丙成參與臺大校長遴選,最終在第二階段敗北,如今進入教育部,能發揮的空間更大,但責任和挑戰也更大。

從不避諱在個人臉書、Podcast 節目中表達自我,葉丙成是一個不喜歡官腔官調的人,進入教育體行政體系,要加速改革傳統教育框架,外界對他的期待很深,卻也擔心,他這樣個性的人,會不會不適應。

學術與實驗教育的雙重背景:開啟教育創新之路

2008 年,葉丙成學成回國,除了電機系的教學工作,同時被派任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副組長的工作。原本,他把目標放在老師身上,想辦法要提升大學教授的教學能力,但過了幾年他發現,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不是在大學才發展的,多半在中小學階段就已定型。他將目光轉向中小學教育,2014 年創辦了臺灣首個涵蓋國小到高中的實驗學校「無界塾」,透過實際教學體驗,葉丙成深刻了解義務教育體系老師的挑戰,也更能以實務經驗說服現場教師進行教學創新。

16 年在教育體系的各種創新探索,葉丙成認識到,教育不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塑造學生未來發展的關鍵過程。這些辦學經驗,也成為他現在在教育部推動政策的基石。

他確信,教育創新應該從基礎教育開始,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學生。而教育部,正是基礎教育最高主管機關,在這裡,他可以推動更深層的系統性改革。

從翻轉教學,到生成式 AI:教育改革思維的成長

說起大眾對葉丙成的印象,第一個印象可能會是「翻轉教育」。他認為,學生的思維模式在中小學階段便已成型,若要在大學看到改變,必須提早在基礎教育下功夫。為了改變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觀念,他展開全臺演講的計畫,和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分享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

然而,在奔走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僅靠演講並不足以打動這些經驗豐富的教師。

教師們質疑:一個大學教授,憑什麼指導中小學老師?

葉丙成意識到,若要說服教師接受創新教學,自己必須投入實務,親身參與教育現場。這就是無界塾的開始,涵蓋國小、國中與高中,陪伴學生面對每一個成長階段的需求和挑戰。

每場演講,都能夠激盪出對於教育樣貌的火花。(圖片來源/葉丙成粉絲專頁)
每場演講,都能夠激盪出對於教育樣貌的火花。(圖片來源/葉丙成粉絲專頁)

時間過了三年,越來越多老師勇於分享教學經驗,葉丙成開始思考:「有什麼事情是別人比較難做,只有我可以做的?那這件事就是我要承擔的。」

無界塾辦到第七年,葉丙成把視野放在家長,「在臺灣,不管教育政策如何調整,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看法,還是停留在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教師的教學理念革新了,但若家長的觀念停留在過往「高分即成功」的框架內,學生走不出桎梏。

同時作為創業家,葉丙成有機會參與私人企業領袖組織「峰會」,「裡面的成員就是這十年成長最快的一群企業 CEO,看這些人在談他們需要的人才特質與能力,還有他們找人的方式,跟家長的期待孩子擁有的完全不同,對我來講,這就是一個很大的 issue。」

為了讓更多家長理解未來趨勢,葉丙成四處奔走演講(圖片來源/教育部國教署)
為了讓更多家長理解未來趨勢,葉丙成四處奔走演講(圖片來源/教育部國教署)

隨著生成式 AI 的進步,葉丙成積極推廣 AI 的應用,特別是在教學上的創新。「現在有教育部因材網的『e 度』擔任助教,讓學生能在課後利用 AI 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更靈活地理解課程內容,還能引導思考;從政府出發,我們幫助老師找到新工具,也能降低家長疑慮。」他認為,AI 不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更是一種促進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方式。

「在未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能力,」快速變化的世界,讓傳統的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單一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隨時會改變,「越早發現並理解新趨勢的人,越有機會在未來取得成功。」

傳統教育重視分數和考試的價值觀,讓學生從小就失去好奇心和探索的習慣,無法在 AI 時代存活。

為了向家長傳達,他開始與家長們面對面對話,幫助理解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考試成績,更是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適應能力。在業界和學界內豐富的經驗,讓葉丙成能更有說服力地向家長展示新教育模式的可能性,促使家長們放下對傳統升學的焦慮,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

進入教育部:為未來教育承擔使命與責任

長期在體制外,要不要進入教育部?葉丙成思考了好幾個面向,從在業界時就已看到的少子化問題開始,「臺灣有很多的問題,我在大學看到不少學生,從小到大很多人生決定都不是他自己做的,以至於進了大學之後,他們失去學習動機,甚至失去對人生的動機,因為他不知道為何而戰。」

「所以部長(鄭英耀)邀請我的時候,我想法很簡單,我不想要明明看到那麼多問題,十年後我卻扼腕自己曾經有機會改變,但我沒有去做。」他擔憂,若臺灣對教育的觀念和人才培養的思維不改變,十年後的問題將更加嚴重。

葉丙成希望能將其在業界和學界的經驗結合,帶來深刻且實質的改變。他不僅視此為個人的責任,也是對臺灣社會的回饋,「我是被臺灣栽培的孩子,在看到臺灣的問題時,不應該迴避。」透過政策創新改善教育體系,他深深期待能為臺灣下一代創造更多可能。

促進跨部門合作 搭建教育與社會的橋樑

進入教育部後,葉丙成發現公務員雖然能力出眾,但面臨龐大的壓力。

「臺灣的教育改革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包括家長、教師團體、補習業者等,使政策制定變得複雜而保守。為避免犯錯,同仁們傾向於過度控制每個細節,導致缺乏時間和機會去接觸外界的新觀點或趨勢。」葉丙成認為,這種封閉的環境不利於創新,他決心打破部內傳統。

作為第一步,他邀請多位業界知名的講師授課,為教育部同仁提供溝通、品牌思維及使用者研究等實務技能訓練。葉丙成強調,公務員不僅要設計政策,更需要像開發產品一樣,深入了解使用者需求,讓政策更貼近民眾的期待。他也提出,政府應具備品牌思維,特別是在推動國際學生招募時,打造臺灣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吸引力。

「政務官的任期有限,如果能影響年輕的中階公務員,讓他們改變思維,就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帶來長期影響。」他相信,透過業界思維的引入和同仁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將能在未來應對更多挑戰,推動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改革。

為了更好地推動教育,葉丙成致力於促進教育部內部的橫向合作,將技職教育與國際交流計劃相結合,提高學校的招生競爭力,並促進政府與企業及 NGO 的合作,「過去我在新創圈、文化圈的經驗,認識很多不同的公司或是 NGO 團體,希望政府和民間可以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效果。」

資源均等化與 AI 時代的教育願景

藉由過去在業界的經驗和人脈,葉丙成替教育部注入活水,看見許多以前沒有想過的資源和協作模式,「這也是我覺得我進來扮演的角色,但是更重要的當然還是接下來 20 年後的臺灣,我們遇到的挑戰是什麼?怎麼預先做一些比較有開創性的人才培育政策?」

對此,他提出「AI 大學聯盟」的構想,希望集結臺灣最優秀的教育資源,讓每一位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機會,學校的地域與資源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只要學生願意學,就應該能接觸到最優質的教育。

葉丙成認為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是臺灣高教的重要里程碑。(圖片來源/教育部)
葉丙成認為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是臺灣高教的重要里程碑。(圖片來源/教育部)

面對未來,他強調臺灣必須擺脫舊有的教育思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適應 AI 時代快速變化的世界,更致力於提升部會間的溝通能力和品牌思維,讓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更具前瞻性。

以教育創新迎接未來挑戰

從學術界到教育部,葉丙成不僅以政策改革推動教育創新,更以其獨特的雙重經驗,搭建教育與社會的橋樑。他深信,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升學,而是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的勇氣與好奇心。

這段教育路,揭示了學校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塑造未來社會的基石。教育的面貌不在於追求表面上的升學成功,而在於培養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並賦予他們應對變化的能力。

葉丙成不停地替臺灣未來教育尋找新方向,只因自己是被臺灣栽培的孩子。(攝影/John)
葉丙成不停地替臺灣未來教育尋找新方向,只因自己是被臺灣栽培的孩子。(攝影/John)

從跨部門合作到 AI 大學聯盟的實踐,葉丙成正在為臺灣教育搭建新的平台,讓每個學生無論地域、背景,都能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最後他依舊想強調,「其實臺灣的教育表現是很好的,家長們真的可以不用太過焦慮。」

◆ 延伸閱讀: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展現「跨領域」專業,探究真實需求推動 AI 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