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也(可能)是另一個女人的母親。」

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五項大獎的《女兒的女兒》講述由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在步入退休生活之際,母親決定從美國回台定居,沒想到送她回來的是甫出生就被送養的大女兒,而總是讓其煩心的小女兒也帶來了一場意外,猝不及防地推著自己面對過往的那些複雜情結。

這個醞釀多年的故事是許許多女人的縮影,不但能看見母親的處境,同時也述出了女兒的心情,更是構畫了處於雙重角色間的難解之結。除了母親與女兒之間無法言喻的情感糾葛,也提出了生育等人生課題。

「一個意外,一個創傷,一部電影,一個故事,人生就是一個接著一個地發生,牽引著我們往前走。」與《女兒的女兒》相遇後,張艾嘉在化作金艾霞的過程中,也回望生命中的那些重要階段,藉由這個角色所察覺的自我體悟與反思,書寫成《女兒》一書。

「在無憂無慮之下,她突然莫名地掉入一無所有、一種空的的情緒裡。」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女兒、妻子、媳婦、母親……一個女人的成長歷程被冠上多重名稱,到最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從《82 年生的金智英》的金智英,到近期的《不夠善良的我們》的簡慶芬等電影戲劇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備受折磨的境況。

「人為何而活?」期望卸下多重身分的金艾霞,迎來的不是退休的愜意,反而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晦澀情緒。她試著透過各種方式尋找快樂,但什麼是快樂?而人生真正要面對的苦又是什麼?這沒有一定的答案,透過張艾嘉的演繹,或許可以漸漸明白只要保有自我,是什麼身分可能也不再那麼重要了。

「女人是否一定要生孩子?即使經歷千辛萬苦,即使遍體麟傷,無法生育或選擇不生,這難道是罪過嗎?」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現代生活變得更便利的同時,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種種的壓力也隨之而來,眾多的因素使得生養孩子成了不容易的事。金艾霞的小女兒與伴侶為了想要有一個孩子,吃了多少的藥、打了多少的針,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好不容易有了個胚胎,兩人卻驟然離世,面對這個被遺留下來的「女兒的女兒」,金艾霞那句「我不要害了那個孩子,我也不要害了自己」提醒了渴望迎接新生命的人們,要捫心問自己是否真的都準備好了?

「生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而在那些謹守傳統的年代,女人被視為傳宗接代之用,若是無法一舉得男,還要飽嘗不斷生產之苦。時至今日,雖不能說所有人已全然改觀,但社會結構也有所轉變與進步,不再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然,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圖片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

《女兒的女兒》以母女關係探討人生的複雜與困境,在這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到與自己親近的女性身影,也窺見華人式親情那沉重又帶有暖意的「愛」,期望我們都能懂得愛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分享。

◆ 延伸閱讀:家人之間的結與解:《最初的晚餐》家的味道,餐桌上的幸福時光

主圖來源:《女兒的女兒》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