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工智慧發展蓬勃,已經是國際公認新的工業革命,它改變的不僅只是帶給社會與人民的便利性,還有小至個人習慣工作模式、大至企業目標和國家政策發展的牽動。

「為了迎接 AI 世代的來臨,我們應該更熟悉人工智慧,認識它、了解它、善用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以下簡稱 AIA)的任務是什麼?校務長蔡明順這樣回答。

2022 年底,OpenAI 推出 ChatGPT,世人終於意識到,人工智慧科技是多麼讓人震撼的破壞性創新,讓機器可以說人話,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可能不被影響。但是,早在五年前,AIA 就已經成立,目標是要:「快速且系統化的為臺灣產業培育人工智慧人才,達成產業 AI 化及產業升級與轉型的目標。」

已故的 AIA 創辦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昇瑋博士與中研院孔祥重院士,在 2017 年帶著實驗室同事,花了9  個月時間訪問各行各業,問他們「如果 AI 可以幫你解決問題,最想要解決的難題是什麼?」在證明了AI 的強大有用後,他發現如果不趕快協助產業界培育前線的 AI 科技意識、AI 應用人才,臺灣產業界很可能會被即將襲來的 AI 巨浪吞沒。

於是,在他的號召下,2017 年結合臺灣資料科學界的不同世代,運用臺灣資料科學協會的社群力量加上六家企業的慷慨捐助成立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以最好的師資、緊密的產學連結,運用密集培訓的方式,分為工程師班與經理人班,在入學考、審查、期中考還有專題實作的課程規範下,沒過關者不能拿到結業證書,開始大量且系統化的培育臺灣人工智慧人才大軍。

2020 年,陳昇瑋意外離世,蔡明順以校務長的角色,繼續肩負學校持續營運的工作,過去七年,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友人數已近 12,000 人,隨著開辦的課程越來越多元,在各行業發揮的影像力無遠弗屆。

問起蔡明順,AIA 最長遠的目標是什麼?他重複著陳昇瑋創校時就對媒體說過的話:「AIA 的目標,就是做到臺灣再也不需要 AIA 的那一天。」當臺灣百工百業都能自己掌握 AI 應用策略,在工作中能夠因為運用AI得到受益,這就是AIA 這個非營利組織推動臺灣人才升級轉型的任務。

專業經理人與 AIA 的機緣

蔡明順指出,AI 的快速演進突破是有目共睹的,近幾年的更迭早已影響著整個世界。(攝影/林昶廷)
蔡明順指出,AI 的快速演進突破是有目共睹的,近幾年的更迭早已影響著整個世界。(攝影/林昶廷)

在進入 AIA 服務以前,蔡明順其實一直都在營利型的大型外商工作。在外商公司 SAP 大中華區、Oracle 甲骨文等企業,擔任長達 15 年的專業經理人,在大數據、資料分析、數位轉型、資訊科技領域的諮詢與導入上經驗豐富,也最清楚臺灣企業在 AI 轉型上的挑戰。

2017 年起,當時所謂的 Machine Learning「鑑別式 AI」正逐漸嶄露頭角,這讓擁有強烈市場敏銳度的蔡明順,嗅到了 AI 在未來不可抗拒的發展。恰逢 AIA 剛成立,正在積極招生,他便報名了第一期經理人班,某次聽完校長孔祥重院士以及前執行長陳昇瑋的演講分享,強調 AI 民主化的願景與行動,於是改變台灣產業未來風貌的機會在他眼前展開。

「從那時開始,那種理想性與使命感被喚醒!」抓緊機會,蔡明順在個人的職涯上做了一個重大轉折,加入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這個非營利性組織。開始擔任營運工作推動校務,開拓北中南分校、協助課程和師資規劃、產官學研的跨域合作、培育各行業的產業 AI 人才。

人才培育的痛苦與解方

在今年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特別以「百工百業用 AI」為主題,強調人工智慧即將滲透各產業中。(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在今年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特別以「百工百業用 AI」為主題,強調人工智慧即將滲透各產業中。(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為了因應各行各業的需求,AIA 自成立以來不斷擴大課程,目的在於能後幫助每個產業,都有機會接觸到人工智慧的應用。「課程涵蓋多個層級與對象,從技術班到經理人班、各種產業專班,甚至有董事長專班,為不同身分的學員設計最適合的 AI 學習內容。」蔡明順一一道出 AIA 的教育重任,以及存在於市場上之必要。

然而,即便多數產業都知道 AI 的重要和趨勢,但在推動的過程中,仍然碰到不少挑戰。像策略與認知的錯誤、問題定義的不清晰、資料的數量與品質的缺乏、投入的意志與經費不足、缺乏容錯的耐心等等因素,也是企業在執行 AI 應用上常見的問題。

校友間的緊密網絡,讓即便已經是從學校畢業的學員,只要需要幫助就能隨時找到適合的資源。(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校友間的緊密網絡,讓即便已經是從學校畢業的學員,只要需要幫助就能隨時找到適合的資源。(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對此,AIA 提出「移地解題」的解方。蔡明順解釋道:「我們會鼓勵大家,把問題帶來學校,再把答案帶回公司。」意思是,利用課堂與老師討論解決方案,透過具體實作獲得技術能力完成 POC,甚至善用 AIA 的校友網絡,幫助學員找方向、找資源,相互媒合之下,共同促進追求 AI 實踐的目標。

21 世紀不可避免的「工業革命」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AIA 相信,在未來的時代裡,任何地方都能夠感受到 AI 滿滿的存在感。(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AIA 相信,在未來的時代裡,任何地方都能夠感受到 AI 滿滿的存在感。(圖片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而大家時常在討論:「人工智慧會是下一場工業革命嗎?」蔡明順不假思索地說:「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他補充,這一波的資訊電腦革命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 1970 年的資訊革命,正值電腦問世、企業數位化、自動化;第二是 1990 年代網際網路崛起,大家開始善用網路搜尋與瀏覽資訊;第三便是現在人人口中的人工智慧,近幾年又以生成式 AI 最廣為關注,其便利性和滲透度,已逐漸改變我們熟悉的生活或工作習慣,如 ChatGPT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那麼,在 AI 的快速成長的趨勢下,臺灣產業發展的位置又在哪裡呢?

蔡明順表示,七年來 AIA 陸續於臺北、新竹、臺中、臺南設立分校,針對不同的地域性,對應不同的產業聚落特性。如臺北主攻金融與服務業,新竹以半導體和 ICT 產業為主,臺中專攻精密機械和運動休閒產業,最後則是臺南以重工業(石油、化學、鋼鐵、汽機車組件)為主要客群。

「AI 儼然已經成為全民運動,這對臺灣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他強調,如同 AIA 在全臺各地的佈局,AI 不再只是少數技術人員的專利,而是各種職能、人人都可學習並深入理解的技術改變,跟上這場世界級的工業革命,臺灣勢必為不可或缺的一員。

在 AIA 擔任校務長的日子裡,蔡明順抱持著強大的使命感,引領團隊循序漸進、以推廣 AI、培育人才為目標。(攝影/林昶廷)
在 AIA 擔任校務長的日子裡,蔡明順抱持著強大的使命感,引領團隊循序漸進、以推廣 AI、培育人才為目標。(攝影/林昶廷)

「這兩三年,能深刻感受 AI 正在影響整體社會的運作方式。」對此,蔡明順特別提及今年的諾貝爾獎物理獎與化學獎得主,都是來自 AI 領域的專家,這同時也代表學術和產業對 AI 未來趨勢的前瞻。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願景是讓台灣成為 AI 產業不可或缺的大國,蔡明順的工作是要將自己對 AI 的熱情與信念推廣出去,並銜接學校的願景,致力推動產業轉型,讓人人 因為運用人工智慧而受益。

◆ 延伸閱讀:改變產業的人不一定來自這個產業!犀動智能創辦人沈書緯:以需求為出發點,讓 AI 智慧帶來更好的旅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