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20 多年前,還是 2G 時代王者 NOKIA 的品牌 Slogan,為科技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給出了最好的定義。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是「Connecting People」,在 AI 科技的時代,這句話更貼切了。「很快的在我們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會有 AI 的影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委陳炳宇如是說。
臺大資訊工程系學、碩士、東京大學情報科學博士,畢業後回母校資訊管理系教書,並曾擔任管理學院副院長暨創業創新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iMBA)執行長、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院長,雖然一直在學術圈打滾,但他一路上不斷跨界,陳炳宇因此更著重在應用實證的思維。。
今(2024)年初,賴清德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卓榮泰組閣,陳炳宇受邀走出熟悉的學術界,擔任國科會的副主委。他最重要的任務,是運用在資訊科技和設計思考的專長,在 AI 科技蓬勃、相關人才稀缺的現在,推動人才培育與相關技術研發,使普羅大眾都能體會 AI 的協助與便利。
精煉的「跨界者」,在各領域如魚得水
世人眼中的學霸、成功者,在 AI 改變世界的時刻,又站在最好的位置上,擁有大家求之不得的「際遇」,但陳炳宇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天選之人。打自學生時期選讀資訊工程到現在成為國科會的政務官,看似預知般走在趨勢上,對他來說反而比較像是順水推舟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我選擇讀資訊工程,是很早就看到 AI 的大機會,其實只是單純因為高中時數學比較好,不太喜歡物理化學。」話一出口的「直男系」發言,便能感受出陳炳宇隨遇而安的適性選擇,拿完學士、碩士學位後,再遠赴日本東京大學情報科學攻讀博士,三年後回到母校臺大,擔任資訊管理系教授,開啟了他的研究員與教育者之路。
2016 年,陳炳宇加入臺大 EiMBA 師資團隊並擔任第一任的執行長,授課對象從大學生轉為來自產業界的創業家、經理人,讓他的教學歷程逐步「跨領域」,他教這些企業經理人設計思考的觀點,而學生們來自商場的提問和經驗談也拓展了他無盡的市場觀。
這場旅程,改變陳炳宇在多元跨領域上的教學視野,三年後,他再獲重任,擔任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院長,用創新、多元、融合的方式,試圖跳脫傳統教學框架,創造學生獨特的競爭優勢。
只是,不同的系所、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模式,這中間要怎麼找到平衡?
「老實講,剛開始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定位,說工程不夠工程、論管理也不夠管理,一下子要跳到創新學程,這領域未免也跨太大了吧!」即便帶點自我調侃意味,但陳炳宇還是在每個角色上,保有因地制宜的專業。
他發現,想要好做事、提高產能和效率,最大的關鍵依舊在於「人」。
從使用者需求到消費者行為的思維
「以前當教授時與學生一起做實驗,會先以『使用者』為導向。」陳炳宇舉例,在做電腦繪圖研究時,會運用一些不同的程式設計,以求在畫面顯示上得以更細緻與真實,透過基底的調整,提升使用者體驗。
上述的使用者,指的是「某種特定族群」的需求,而對於現階段剛從學術走到政策的陳炳宇來說,未來要面對的族群,卻是廣大的一般社會大眾。「做研究時,根據研討項目,研究者通常會先設定使用者輪廓,並從各方側擊,拆解什麼是他們想要的。」同樣的道理套用在普羅大眾上,陳炳宇必須運用新身分去貼近社會真實面向,深入了解民生所需,才能回過頭於政策端提出如何改善的想法。
「從使用者到消費者的行為思維,讓我始終覺得『人』才是最主要核心。」陳炳宇認為,隨著AI 世代來臨,我們可以透過其快速的機制,獲得便利再升級的生活。然而,越是快速、方便,就更該在不同的領域中,試圖溝通與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語言,如此一來才能發揮 AI 真正的效益,並再造福更大的社會人群。
AI 時代來臨,你我都必須終生學習
如今,接任國科會副主委已近半年,陳炳宇說,每天都有許多新的挑戰在等著自己,尤其 AI 發展,行政院有相對應的進程與政策,必須由一顆顆專業的螺絲釘來互助,過往在學術界累積的教育經驗、做研究時一次次探索 AI 的可能性,讓他得以將兩者融會貫通,幫助政府做改革推進。
「從應用面來看,每個產業都該理解不同的消費者需求,然後將需求規格化,再利用系統做串聯,這就是 AI 的展現,任何地方都會存在著 AI 的影子。」陳炳宇解釋道,這些應用或許來自醫療、保健、長照、餐飲等等各行各業,藉由跨領域的 AI 整合,統一歸納出什麼是處在當代的大眾所需要的,一一拆解、重組,藉以提升常民的生活品質。
以前的多元、跨界身分,造就了陳炳宇豐富的專業面向以及寬廣的視野觀,他巧妙地從自身加以延伸,強調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點,在於各產業的合作,凸顯彼此的差異化之餘,再專注於「跨領域」的整合。
而身為教育者,陳炳宇也提出「終生學習」的重要性。傳統教學系統的思維,是培養單一領域專業人才,對應著某些特定的技術或產業,就像大學的科系,在大家出社會之前,先做好第一輪分配,但在 AI 科技的應用下,很多常規化工作可以交給 AI 解決,單一技術對人的需求不再這麼強烈,人要做的,反而是機器做不到的跨界洞見的觀察與探討。
「在未來的時代裡,AI 雖然不會淘汰人、但它會淘汰不使用 AI 的人。」陳炳宇指出應跳出傳統的學科劃分的想法,不受限國教和大學四年的束縛,而是與時俱進、自由想像,累積隨著可以適應新科技的能力。
回顧陳炳宇從學生時代一直到各領域的「身分跨界」,再到他詮釋 AI 時代的產業溝通與「整合跨界」,每一次的交織與融合中,挖掘創新的機會可能、見證軟硬實力的體現。現在的他,則站在政務官的立場,用遼闊的眼界探索對未來的想像!
不過,將人視為核心價值的他最後仍不忘提醒:「AI 終究只是協助的工具,人類存在的就是要做到 AI 無法做到的事。」強而有力的結尾,道出生而為人的最終意義,就像他正在做的每件事一樣────回到人最根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