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從古籍來看,所謂高賢的醫者並非是要從政、做大官,而是透過自身的專業,幫助國家去除弊端,達到治理社會的目標。

2023年,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剛從比利時拿到人生第二個博士學位,回到醫院後,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問他:「現在你有兩個碩士、兩個博士學位,未來有特別想做的事嗎?」他先是愣住,接著直覺性答了「上醫醫國」,不僅自己嚇了一跳,院長當下更是有點意外。

「我也很驚訝,竟然說出『上醫醫國』這樣的回答。」

然而,會有這種「出乎意料」的答案,或許正是來自廖家德心裡的真實聲音。天生屬於感性派的他,與你我一樣有過年少輕狂的迷惘期,奮發決心朝醫師之路前進,主攻心臟內科、實證醫學,近年開始推動生成式 AI 的醫療應用,他在奇美推動的數位醫療轉型「A+ 計畫」,目標是藉由 AI 的協助降低醫護人員龐大的工作量,改善醫護工作品質,由小至大地一步步拓展回饋社會的願景。

成為醫生前的摸索,感性導向的學習之路

「其實,我一開始想讀的是文組,當醫生是個意外的插曲。」廖家德回憶,年輕時有個文學夢,只是礙於家人的期待而選擇了較具「可看性」的第二、第三類組,帶著有點叛逆的心情,進入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廖家德坦言,前一兩年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不是翹課就是騎車環島夜遊,為漂泊不定的心尋求一處庇護所,直到大七選擇到奇美醫院實習,領悟醫療現場的震撼,才開始努力追趕之前落後的醫療知識,退伍後先在奇美加護醫學部服務 3 年,完成內科專科訓練後,最終選擇了心臟內科。

溫和、說話謙和有禮的廖家德,在面對病人時擁有 100% 的耐心,會仔細追根究柢,讓病人有安心感。(攝影/涂豫新)
溫和、說話謙和有禮的廖家德,在面對病人時擁有 100% 的耐心,會仔細追根究柢,讓病人有安心感。(攝影/涂豫新)

「我天生比較反骨,實習時總覺得心臟醫學複雜又困難,於是我跟自己說,如果短時間搞不清楚,那麼就用一輩子來搞懂它吧!」除了本身性格使然,比起其他內科,心臟科較有機會做到「技術型」的手術,像心導管、安裝節律器等等,得以演繹多面向、不同角度的層面,跳脫大眾對內科醫師的界定與想像。

有了學識累積、專業技術、判斷能力,然後呢?怎麼樣算是一個好醫生?「這真的很難,我到現在也還在學習跟練習。」共感度高的廖家德,有著一顆柔軟的心,尤其特別「視病猶親」,時常在感性與理性間拉扯;但,這或許就是他學習「怎麼當醫生」的立基點,醫生有為病人難過的權利,可以為病人哭、只是如果多哭一秒,就對不起下一個病人了......倘若有天病人離開,身為醫生就是記取此次經驗,當再遇到同樣病患時,能有更完善、更全面的醫治方式。

攻讀雙碩雙博學位,回臺落實實證醫學理念

到英國倫敦跟比利時念書期間,拓寬了廖家德的視野,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利他」的想法逐漸佔據他的心。(攝影/涂豫新)
到英國倫敦跟比利時念書期間,拓寬了廖家德的視野,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利他」的想法逐漸佔據他的心。(攝影/涂豫新)

正是這份替病人著想的心意,讓廖家德不斷深思:「我現階段做的醫療行為,就是整體醫療價值的全貌嗎?」於是,幾年前他先至英國倫敦研讀公共衛生與醫療經濟碩士,而後再到國立成功大學以及比利時攻讀公衛以及生物醫學博士,走出舒適圈的豢養,讓他的價值觀變得寬廣,角度也從「利己」漸漸轉為「利他」。

所謂的利他,不單只是表面上看診、開藥、關心病人或是埋首在自己的學術研究而已,「我曾經幫助了多少人?未來有沒有辦法幫助更多人?」廖家德不斷思索著這個問題。完成學位回到奇美醫院後,恰逢林宏榮院長詢問他對未來的看法,不久後便接到指示,負責統籌「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並身兼主任,結合院內各科的專業人士打造「智庫」。

某種程度上,實證醫學和上醫醫國理念有著類似的格局。

因所有醫學都是建構在實證上,只要驗證後確定具有療效或能改善現狀,即可造福群眾。例如,廖家德曾經推動健保給付心衰竭的藥物,透過研究顯示它是有益病人的,再拉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未來在經濟與醫療政策上,給付這項藥物反而對健保是有利的,也能避免病人花費高額的醫療費用,形成小至病人乃至對國家社會的利益,成為一份極具意義的推動。

透過和不同科的專業醫師互相交流,利用多方的醫學實證給予病人最適當、最好的治療方針,是團隊重要的使命。(圖片來源/廖家德)
透過和不同科的專業醫師互相交流,利用多方的醫學實證給予病人最適當、最好的治療方針,是團隊重要的使命。(圖片來源/廖家德)

中心成立至今兩年,組織規模雖小,但目標卻很大,「我們中心總共有 16 位成員,是來自各科的專業博士,具有辯證、學術研究的能力。」廖家德介紹,像在心臟科會針對心肌梗塞病人的治療方針進行研討,病人需要什麼類型的支架以及相關的藥物策略,哪一種對病人是最好的治療?諸如此類的,不斷提供醫學證據來解決現階段臨床的疑惑;至於在政策面,則是將累積的智庫經驗分享給院長、中央長官幕僚等等,創造對醫院本身和醫療政策的價值。

醫療 AI 都是以病人為前提,有一群人徹底被遺忘了

接任中心主任後,除了實證醫學和政策推廣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關鍵的重點──數位醫療轉型。

醫護人員短缺一直都是臺灣醫療體系中難解的問題,將 AI 應用成為大家的助手,減少繁瑣的工作項目,是未來可能的解方之一。(圖片來源/廖家德)
醫護人員短缺一直都是臺灣醫療體系中難解的問題,將 AI 應用成為大家的助手,減少繁瑣的工作項目,是未來可能的解方之一。(圖片來源/廖家德)

事實上,奇美醫院為全臺第一個將門診系統數位化的醫院,更擁有全臺第一台數位護理車,得以隨時掌握病人的狀況,也發展了超過30個人工智能疾病風險預測模型;推動醫療數位化跟智慧化,奇美醫院可說是走得很前面。「只是,我們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之餘,有一群人被遺忘了。」廖家德認真地說,全臺醫療人力短缺問題日漸嚴重,我們所缺的並非專業的醫療人員,而是良好的執業生態,想要留住人才,就要從底層減輕工作負荷、減少執行繁瑣項目的時間以及避免職業倦怠。

「醫療人員的文書工作量是超乎想像的!除了看診、巡房,還要寫各式各樣的臨床紀錄以及報告。」廖家德指出,傳統交接班都是透過口頭或筆記,當資訊量一多,便很容易出錯,AI 的出現就是要幫大家解決這個問題,進而讓排山倒海的工作量獲得緩解。

奇美醫院獨立開發A+ HIS Copilot 來協助醫療人員減輕工作負荷。其中A+ 巡房系統提供不同職類的數位助理給臨床醫療人員,大幅減少文書工作時間。(圖片來源/廖家德)
奇美醫院獨立開發A+ HIS Copilot 來協助醫療人員減輕工作負荷。其中A+ 巡房系統提供不同職類的數位助理給臨床醫療人員,大幅減少文書工作時間。(圖片來源/廖家德)

廖家德介紹,自去(2023)年 11 月開始,奇美醫院開始在管理醫院病歷系統的「A+ His Copilot」,導入生成式 AI 之 A PLUS(以下簡稱 A+)系統,因應各科需求陸續導入相關應用,如 A+ 醫師、A+ 護理師、A+ 營養師、A+ 藥師等等。「具體來說,A+系統幫助我們統整了零散的病人資料,簡化了繁複的文書紀錄,不僅大幅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更能降低犯錯率,提升病人的安全。」

舉例來說,如 A+ 醫師系統可以快速查看病人用藥情況、過往手術紀錄、過敏史等等,包含個資、醫療診斷結果也能迅速調出,節省查詢核對的時間;另外,像 A+ 護理師則可用來製作班表和交班報告,利用 AI 視覺識別傷口,讓原本只能靠人腦和紙筆記錄的病人狀況,多了一份保障,也大幅減少原先繁雜的細瑣流程。「導入將近一年時間,各科對 A+ 系統的滿意度都頗高,以藥師為例,院內 95 位藥師已有三分之二都在使用,可見大家對『強化工作效率』這件事是非常有感的。 」廖家德熱切地說。

上醫醫國:成就自己,同時讓人群與社會共好

能成為醫師,雖然一開始不在廖家德的計畫內,但實際踏入其中後,卻讓他感到從中能獲得的價值是無限的。(攝影/涂豫新)
能成為醫師,雖然一開始不在廖家德的計畫內,但實際踏入其中後,卻讓他感到從中能獲得的價值是無限的。(攝影/涂豫新)

實證醫學、數位轉型、智慧醫療、醫療政策,是廖家德一開始當醫生時,從未想過的宏觀願景,那句脫口而出的「上醫醫國」與他正在做的事情,其實正有著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剛當醫生時,目光大部分都在自己身上,研究做得好不好、有多少人迴響、看過幾個病人、做過幾次手術,似乎都是圍繞在『我』身上。」廖家德侃侃而論,「在比利時念書時,沉浸在學海,老師和學生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互相學習』,然後再來幫助病人、回饋社會,促進『共好』的概念。」

回過頭看,擔任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領導,促進醫師間的學術交流,是一種共好;在醫療政策上提出實證驗證,進而調整健保制度,對政府和民眾來說,也是一種共好;積極推動 智慧醫療與數位轉型,幫助同業醫護人員降低工作複雜度,提升整體效率,更是一種共好。巧妙的是,這些項目的共好,確實和廖家德「上醫醫國」的理念 ,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有能力把一個人從鬼門關救回來,這種感動是難以言喻的!」廖家德感性地表示,如果時間重來,他還是會選擇當醫生,從最初的茫然,到一位專業的醫者,並透過專業所長、AI 推動改善同業工作環境,再到啟動整個社會的醫療良善循環,令他的每一天,都備感充實,走的每一步路,更是極具價值。

◆ 延伸閱讀:用十年完成一個新創夢 偉喬生醫莊詠鈞、鄭又瑋「不押寶的風險管理」邁向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