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他,不會完全懂他的想法。」他經歷的你未必經歷過,你說的他未必接受。這樣簡單的道理,好像很少存在於大部分人的想法裡。
在與人的相處的過程中,會不會也常常覺得不管是自己或是他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糾正」別人的行為呢?
糾正別人這件事,是一個武器嗎?在成年人的社交聚會中,有時會不經意這麼想。用自己的觀點改變別人的想法,是不是就能凸顯自己的武力值比較高?其實不是的,這有時反而會讓自己成了愚昧之人。所以在想糾正別人時,可以先這樣想想!
對方是不是需要你的建議?
在提供對方意見時,先想想對方是不是有尋求意見的意願。你想說的金玉良言,不論是多麼有建設性的想法,在對方沒有意願接受的狀態下,往往都只會得到「關你什麼事」的回應。有時後,人與人的交談對話,只是想分享生活點滴,未必是想得到教訓或是反駁。
再者,可以想想你是對方會想尋求意見的對象嗎?每個人的心中,想必都會有一個人生導師的存在,這個角色可以理解你的想法,並了解過去的人生經歷,在天人交戰的時刻,這種人才是會想尋求意見的對象。所以,在想糾正別人時,可以先想想自己在對方的心中是否是這樣的角色。
人生經歷不同,無須干涉他人生活
糾正這件事,小則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生活習慣,大的則是人生大事等重要決定。隨著年紀增長,人生總會碰到需要抉擇的時刻,在幾個交叉路口碰到交通指揮人員後,才發現好像真的有許多人都喜歡干涉別人的人生。
是善意也好,習慣也罷,這樣的行為在多數時候是無意義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不同,能接受與承擔的重力也不同。正是因為這樣,沒有人能真正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所以那些脫口而出的建議,基本上不一定適用,也不易被採納。
在人際關係互動中,選擇理解對方,比指導更友善也更溫柔。在言談中,處處想著糾正別人,不僅消磨了相處的快樂,也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多管閒事的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不把自己的想法灌注到別人身上,與其說是智慧,更可以說是成年人必備的社交禮儀。
◆ 延伸閱讀:拆解「你每次都這樣!」的語意,背後可能是隱藏的主觀意識
主圖來源:《鬼才之道》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