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天選之島》獲金鐘獎肯定!《天選之島》的主持人陳雅琳,素有「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美譽,《天選之島》是她領銜製播的自然科學節目,亦是她第五度入圍金鐘獎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寶島的美好,是我的初心,也是未來持續深耕的重點。」
提及陳雅琳的芳名,眾人對她的印象是台灣新聞界無人不曉的重量級前輩。凡企劃發想、採訪播報、影像記錄指導等等,樣樣難不倒她,甚至一再突破重圍,屢屢創下奪人眼球的大獨家。不論是香港反送中動亂現場、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染疫的萬華茶室,都可以見到她親訪第一線的身影。
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驅策著陳雅琳,讓她在被人挖角時,絲毫忘了要談自己的薪資待遇,只在意能否保有深度報導的自由?又是什麼樣的念頭支撐著她,當她被不同勢力的財團「約喝咖啡」時,能堅定立場,做出扭轉局勢的客觀報導?
陳雅琳(左2)親力親為,錄製《天選之島》東北季風篇時,與馬岡海女一同在海邊採拾鵝仔菜及紫菜。(陳雅琳提供)
真相不只一個?跳脫盲區走自己的路
「我想,這也許跟我學生時期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有關,雖然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但過去或多或少會影響著現在。」為什麼我憑實力考到的第一名獎銜,非得讓給權貴的小孩?為什麼校規禁舞是禁跳迪斯可(Disco),卻要求學生練習跳土風舞呢?
經歷白色恐怖時期的陳雅琳,對於生活中種種不合理的規定感到困惑,為什麼只能這樣、不能那樣。她將探究的種子悄悄埋進心畝,直到某次受命代表學校,北上參與幹部研習,會議中結識的學姊突然問她一句:妳要不要看禁書?
這句話宛如帶有魔力的泉水,一旦澆灌了心坎裡的好奇心,旋即萌芽生根、開枝散葉,再也遏制不住探尋世界的渴望。
「人生應該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如果沒有人告訴你某些事,你永遠不會知道其他事。但你知道後又忍不住想,哪一個才是真的?別人講的就一定是真的嗎?」
從此陳雅琳決定追尋自己認同的「真相」,不外假他人視角,而是親身見證的客觀實相,並把那樣的真相傳遞給更多人知曉。當她履行完師專所規定的公費服務年限,便即刻辭去教職、投身報社記者,一路腳踏實地培養新聞敏銳度及專業識讀力。
陳雅琳(中)對世界充滿好奇,樂於身體力行探索答案。(陳雅琳提供)
儘管歷經總編輯、主播及新聞台台長等不同職位的轉任,陳雅琳一聊起跑採訪的見聞,雙眸熠熠發亮。那股探究世界的熱情,為她搭起了靈感的橋樑,促使她每做一項專題,就能延伸觸角廣泛的子題,而《天選之島》便是其中一環。
善用視覺化敘事 願做傳遞真善美的信使
「跟台灣相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大多是沙漠,為什麼這座島有如此豐富的生態?氣候跟地理必定佔有很大的因素,東北季風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風是無形的,沒辦法用攝影機直接拍到風的本體,但可以用具體的物產去呈現它的存在,例如新竹的米粉、屏東的洋蔥,讓觀眾看見它為這片土地帶來的變化。」
陳雅琳(左)走訪恆春洋蔥田,帶領觀眾看見無形的「風收」如何轉化為有形「豐收」。(華視提供)
陳雅琳擅長化抽象概念為具象,從兒時的繪畫比賽,到出社會後的訪談撰稿,乃至數位時代的視覺呈現,更在《天選之島》發揮得淋漓盡致。她將枯燥生硬的自然科學,結合人文風情的歷史脈絡,透過畫面鋪排、段落設計,創造聽故事般蘊含起伏轉折的報導,吸引觀眾持續看下去。
「天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光是拍東北季風,我跟團隊就跑了恆春好多趟,不是特地南下了卻沒風,不然就是預定拍黑潮時,突然颳起風,只好把它們壓縮在一天內全部拍完。除了農漁產,我們也帶到建築,說明東北季風形塑了哪些文化上的變革。」
為了如實呈現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陳雅琳與團隊全台跑透透,即使數度被強勁的東北季風吹得摔跤,依然敬業完成報導。(華視提供)
從你我熟悉的生活面向著手,激起閱聽人連結感的共鳴,這般實在的「接地氣」,這正是陳雅琳做出深度報導的精隨。然而,投入逾恆心力、重本製作的知識類節目,卻可能產生叫好不叫座的問題。
「當初決定做《天選之島》時,我就有心理準備,收視率大概不會太高,就像現在我們做純粹的國際新聞播報,統整海外重要大事,還是比不過亂噴的口水戰。但收視率再怎麼不好,也要扛著壓力繼續做,因為我認為新聞人的心中有一把尺,督促自己擔起責任,傳遞正確資訊給大眾。」
《天選之島》黑潮篇,陳雅琳(中)與捕鰻人連夜蒐羅鰻苗,見證黑潮帶來的生命力。(陳雅琳提供)
淡泊名利 以探究社會公益為矢志
當身外名利與內在信念相互衝突,陳雅琳率先想到的不是堅守一方,而是以「不傷害任何人」為出發點,謹慎盤點現有情況,落實「揭露真相並解決問題」的新聞監督力量。
「我做深度報導不是為了要打倒誰,好比『爐渣屋』的議題,用意是喚起大家的居安意識,並沒有影射特定建商的意思。我很慶幸當時做了這個專題,最後刺激政府擬訂了新政策,禁止爐渣混入房屋建材。」
陳雅琳相信,新聞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透過國際情勢的剖析報導,為觀眾拓展國際觀。(陳雅琳提供)
除了挖掘潛藏於社會的隱性問題,陳雅琳也致力於發揚良善的美好價值。「新聞不能只有負面的,一味追求聳動,只會讓觀眾漸漸喪失對新聞的信任。」在過往主持的節目裡,陳雅琳不單單是做評論,更多是藉由自然環境、人文地產的對比,將主軸環環扣住「台灣的美」,引導眾人把目光向內聚焦,放回孕育我們的瑰島上。
興許是陳雅琳長年來的主播形象太過鮮明,好似她只能在這個位置上發光發熱,曾有人問她:「你會當一輩子的主播嗎?」
將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在新聞領域的陳雅琳,未來還會帶給我們哪些令人驚豔的報導呢?(涂豫新攝)
聊起這段插曲,她的嗓音淡淡的,彷彿正從遠方慢慢走來,不疾不徐。「從我決定當記者的那一刻起,我就想一直站在新聞現場。只要還跑得動,我可以當一輩子的記者。」
陳雅琳看向鏡頭的目光一如往昔,炯炯有神。她懷著探索真相的使命感,準備前往下一段旅程,引領觀眾掀開人間四海的面紗,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