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勇家》入圍第59屆金馬獎6項大獎,導演陳潔瑤奪下最佳導演獎。她說自己是在都市長大的泰雅族人,不太了解部落生活,但拍攝電影過程,她慢慢地找回自己的根。一如她的得獎感言:「成年的泰雅族女子要會職布,儘管我不會織布,但我用電影來編織,延續我們的故事與價值。」

「老人家告訴我們,你回到部落是因爲這塊土地孕育了你的祖先,你的爺爺、父親都是生於斯長於斯,回到部落是回應了祖靈的召喚,是天經地義的事。」

陳潔瑤在宜蘭的南澳出生,由於爸爸是警察、媽媽是國小老師的緣故,4歲時家裡就搬到台中,她從小到大,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知幾乎是零,也沒有什麼原住民的朋友。

求學過程中,陳潔瑤是那種功課很好的乖乖牌,加上是老師的女兒,雖然同學們會因為她的原住民背景竊竊私語,但還好她本身不太有什麼自卑的感覺,反而是她上國中的時候,曾經問過媽媽能不能教她講族語。「媽媽說沒有那樣的環境很難教,就作罷了。」

跟大師級導演學習 練就基本功

高中就讀台中女中的陳潔瑤,當時面對升學壓力,還搞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考完聯考覺得自己沒考好,還打算去報名補習班,準備第二年重考,但姊姊幫她填了志願,分發到世新大學廣電系的電影組。

她報到時正好是金馬影展期間,看了好幾部很怪的電影,「我還記得有一部是寺山修司導演的電影,超級難懂,但因為太好奇,想要把金馬影展的片看完,沒想到後來就這樣決定不重考了,留下來走電影這條路。」

陳潔瑤印象很深刻,大二的時候,法國有位很有名的藝術電影導演羅爾路易茲(Raoul Ruiz)來台灣拍片,老師鼓勵他們一定要想辦法找機會向大師學習,因此她便趁機進到劇組,負責場記打板的工作。「其實在學校學的大部分都是理論,所以那是我第一次進片場,而且有一種身為片場的一份子的驕傲感。」

大學畢業之後,她陸續和瞿友寧、張作驥與蔡明亮等知名導演一起工作,而且這3位導演的風格都不同。「蔡導很堅持氛圍,每次在拍片現場的感受都很震撼;瞿導是很會突發奇想;張作驥導演是比較引導式的,他都會把試鏡的工作丟給我們,等最後幾關他才會參與,現在回想,我很會挑素人演員,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培養出來的。」

陳潔瑤補充,「很幸運我的電影養成是跟著這麼多厲害的導演,我正好遇到膠捲、數位轉換的年代,基本功很扎實,電影的每一個環節我都做過,從製作層面到後製、宣傳,真的有感受做電影的精髓。」

在原民台工作 開啟尋根的旅程

跟片跟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位電影界前輩對陳潔瑤說:「妳是泰雅族,為什麼不拍跟原住民有關的電影?」當時的她意識到自己好像應該要做一些跟原住民有關的事,卻沒有切入點。正好聽說原住民族電視台有製作人跟編審的工作機會,便去試試看,才開始了她與原住民的連結。

「我進入原民台工作,看到其他同事的email都是用族名,我打電話問媽媽,她說其實我早就有族名了,只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叫做Laha Mebow(Laha是奶奶的名字,Mebow是爸爸的名字)。後來也因為原民台的工作時常要到各部落拍攝紀錄片,終於真正有機會認識原住民的文化。」

因為一個南澳的專題,她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和家族的背景,才知道自己是「老流興部落」的後人,也是日治時期歷史事件「沙韻之鐘」其中一位重要人物的孫女。

「沙韻之鐘」的傳說是這樣的。1938年,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經媒體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還被日本松竹電影公司拍成電影《沙韻之鐘》,找來當時非常知名的女明星李香蘭主演。

「我奶奶Laha Muhin就是沙韻的同學,日本名字叫松村美代子,事件發生時她走在第一個,沒有被沖走。奶奶在日治時期是女青年團的團長,還曾經在中山堂用日語演唱這個故事,當時日本的總督就坐在下面聽。而在日方拍攝《沙韻之鐘》之前的勘景日記裡,還記載著『有一名高高白白、看起來像德國人的女子松村美代子前來接待我們』,我才發現奶奶和這個事件的淵源這麼深。」

加上陳潔瑤後來查到她的出生地宜蘭縣南澳鄉「金岳部落」,其實是從台灣東部深山中的「老流興部落」,因國民政府的政策,被迫遷徙到山腳下的。也因為如此,促成她的第一部劇情片《不一樣的月光 : 尋找沙韻》。

故事描述藉由一組想要拍傳說中泰雅族少女沙韻浪漫愛情故事的劇組,到原住民部落訪察為切入點,故事的最後,他們跟隨著想要在這有限的歲月中再次回到老部落看看的阿公的腳步,展開崎嶇漫長的山路歷險。

隨著劇情,陳潔瑤彷彿自己也走了一趟尋根之路。「雖然沒有真的住過,但還是會對這塊土地有很深的感觸,也會想去了解更多部落的故事。」

用輕鬆的節奏 呈現真實的聲音

陳潔瑤說,台灣很多人聽到原住民題材的電影就覺得很沉重,她想打破這個既定印象,用輕鬆且明快的節奏來說故事。

她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只要我長大》,劇情圍繞在3個於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長大的小男孩,以他們純真的視角呈現部落面臨隔代教養、人口流失及部落醫療資源不足等難題。「其實這一部是原鄉部落問題的縮影,我想說小朋友的故事比較容易讓人理解跟接受,願意去關心原住民的事情。」

這次推出的新作《哈勇家》,拍攝地點在宜蘭海拔1200公尺的「南山部落」,聚焦在三代同堂的哈勇一家人失去家中精神支柱之後,面對大兒子投入鄉長選舉、孫女到紐西蘭遊學未婚懷孕、土地劃分不公等種種衝突與難關。「我第一次寫這麼多角色的劇本,沒有主角,這個家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偏愛用素人演員的陳潔瑤這次也不例外。雖然不是專業演員,但他們自然的演技,群聚在一起激發的能量非常動人,尤其是電影中的孫子「以諾」張祖鈞及「阿嬤」林詹珍妹,分別入圍最佳新演員與女配角獎。「祖鈞我從他國小時就拍他的紀錄片到現在,他本身就是一個很熱愛文化的小朋友,我其實就是以他的背景寫這個角色。」

「阿嬤是我之前拍《只要我長大》其中一個演員的奶奶,之前沒有注意到她,因為她種水果都包得緊緊的,後來是孫子po了她的照片在臉書,一頭白長髮非常美,我們從台北開了4小時的車到山上去找她試戲。我覺得她演戲都是來真的,因為理解人生,拿捏詮釋非常好,氣勢非常強。」

而在電影裡,山上多變的天氣令人印象深刻,時而晴天,時而濃霧,甚至在關鍵的一場戲中,下起了雪。「《哈勇家》的英文片名GAGA,是幾千年前泰雅獨有的精神與規範,沒有遵守將會被祖靈懲罰。我在拍電影的時候,也覺得是在實踐GAGA的過程,老天爺要給你什麼,都有祂的意思。」

這次《哈勇家》入圍金馬獎多項大獎,陳潔瑤更奪下最佳導演獎,在主流的電影獎中被肯定,讓她感到很開心。「我希望可以改正大家對原住民題材電影的刻板印象,其實我覺得《哈勇家》不只是原住民電影,它就是家庭電影,只是故事發生在台灣的高山上。這部電影有滿溫暖的力量,希望一般觀眾都可以來看,看了之後,對生命、對家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看更多【金馬獎】人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