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7 月,知名藝人 CoCo 李玟疑似長期受憂鬱症所苦,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消息傳出後,旋即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震驚與哀慟,令大眾不解的是:明明總是光鮮亮麗、笑臉迎人、開朗大方的人,竟是受憂鬱所困的一份子,也讓「微笑憂鬱」開始被越來越多人重視。
臨床心理師洪培芸說,其實微笑憂鬱並非是一種精神科的診斷,比較像是一種反應模式,而這個詞最早是由劍橋大學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所提出,於字面上的定義便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內在卻非常憂鬱的人。」
可想而知,如此一般的狀態若持續太久,勢必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也可能一步步走向憂鬱症。那麼,我們能透過哪些判斷,藉以確認微笑憂鬱前兆,以避免後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無限發酵呢?
微笑憂鬱前兆 1:自我要求高
培芸心理師指出,微笑憂鬱中有個非常鮮明的特質——完美主義。這種自我要求,會讓完美變得沒有盡頭,即便已經 100 分了,依舊覺得能再更好、更好還可以到非常好,就算外人表示認同或讚許,都仍覺得自己不夠好,認為仍有進步的空間,產生無限上綱的壓力。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曾提出「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理論,意思是只要母親能滿足孩子生理照顧,以及建立良好的情感依附關係即可,不需要追求完美、時時戰戰兢兢。培芸心理師補充,試著理解自己「已經夠好了」,雖然無法立即做到,但至少每個人都能藉以活得鬆綁一點,不再徘迴於微笑憂鬱之下。〈延伸閱讀:你所不知的微笑憂鬱|當事者與傾聽者溫柔對談:跌倒後重拾愛自己的力量〉
微笑憂鬱前兆 2:過度負責任
「由完美主義衍生出來的,還有過於負責的狀態。」培芸心理師表示。大家可能會很意外,負責任本身應該算是種美德吧?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只是,負責的背後可能藏著更大的壓力,換句話說,責任感會帶給我們繁忙、焦慮、不安的感受,甚至引發微笑憂鬱。例如,工作做不完沒辦法下班,心裡明明是不開心的,但面對上層只能輕輕帶過,甚至是壓抑,無法展露真實的情緒;想把工作做好是負責任的表現,然而底層的心情感受,是否曾經正視過呢?〈延伸閱讀:愈想「好相處」,愈要小心適得其反:在人際關係中放過自己,不當凡事都好的人!〉
微笑憂鬱前兆 3:不放過自己
「如果沒完成這件事,我絕對不會原諒我自己!」
「誰誰誰都已經年薪 XXX 了,我怎麼還在這個位置?」
培芸心理師說明,諸如此類的內心戲,時常出現在每天的自我對話中,加上社群媒體蓬勃,各種推波助瀾讓我們總是在追求某種無形的成就,倘若沒有達成、沒有跟其他人一樣,就好像失去了自我價值;而這種不放過自己的表現,隨時想呈現「世人所謂的好」在大家眼前,當完成不了目標,又無法顯露內在的失落不滿,便容易形成微笑憂鬱。〈延伸閱讀:完美主義並不一定是壞事:3 個做法適度緩解完美主義,享受過程充實,輕鬆達到目標〉
綜觀以上論點,不難發現內在的平衡與否,關係著我們與微笑憂鬱的距離。現代人活在資訊發達的世界,在訊息量大爆炸的社會,比較容易被外在的事物蒙蔽,往往會迷失方向、摸索不著自己存在的價值。
主圖來源:Photo AC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