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風情,聽著當地人講述在地語言、品嚐那些可能美味,也可能不可思議的食物,是旅遊獨具的迷人魅力。然而,假如有天撇開觀光,而是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新住民」,習慣新的民情、新的生活方式,似乎就不是那麼有趣了。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截至 2023 年 3 月止,台灣已有 58 萬以上的新住民,佔全台人口 2.4%。換言之,有 58 萬人因種種因素拋開原先國籍、離開熟悉之地,選擇在台落地生根,迎接「新生活」。然後呢?他們能夠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嗎?當有困難,不諳中文無法溝通、誤會不斷產生時,又該怎麼辦呢?

秉持「助人」初衷,三大服務解決新住民家庭困境

「時間拉回 20 幾年前,甫出現『外籍配偶』媒合服務時,不少的民眾想法其實是負大於正。」台灣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秘書長柯宇玲身為早期外籍配偶服務之工作者,明白新住民在適應上的困難,加上外界始終帶有批判的異樣眼光,層層堆疊的刻板印象下,使他們在「成為台灣人」的路上,走的並不順遂。

2021 年電影《徘迴年代》將從前外籍配偶來台所遇見的困境,細緻地呈現出來。
2021 年電影《徘迴年代》將從前外籍配偶來台所遇見的困境,細緻地呈現出來。

抱持著助人的信念,柯宇玲偕同社工、學者、教授、新住民本人及家屬等等於 2011 年成立協會,以打造新住民之友善生活環境為目標。而主要的服務,又可分作三大項:

1.積極助人:柯宇玲提及,對新住民而言,語言溝通是適應新生活的一大障礙,即便在家鄉有學一些中文,但都無法快速與人進一步溝通,自然和家人摩擦就會增加。因此,協會有通譯服務,除了用於個案溝通或直接致電協會即時翻譯,每週一到五在新北市國際多元服務櫃台,也有通譯人員在現場提供諮詢,共有 6 國的語言服務。〈延伸閱讀:《徘徊年代》:夢想葬在現實之前的外配困境,立下台灣新住民電影的里程碑〉

在新北市國際多元服務櫃檯,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新住民前來諮詢,能用母語對話、有人願意傾聽心事,就有力量繼續向前。
在新北市國際多元服務櫃檯,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新住民前來諮詢,能用母語對話、有人願意傾聽心事,就有力量繼續向前。

而在家庭上,包含證件申請、法律知識、醫療問題,再細分到家庭關係、學習需求、經濟困境、就業協助、情緒支持等等,協會端也有相對應的諮詢服務,讓人生地不熟的新住民,能有一個可以信賴、倚靠的地方。

2.課程舉辦:為了增加新住民在台的興趣和發展性,協會提供多元豐富的課程。從個人興趣培養、人際互動、性別教育、婚姻探討,再到增強職能訓練,建構微型創業的概念,甚至開立有意加入協會之新住民修習專業課程,讓他們能更快融入台灣社會。

透過活動讓微型創業的新住民,能有機讓大家品嘗到她們的好手藝,並推廣家鄉文化。
透過活動讓微型創業的新住民,能有機讓大家品嘗到她們的好手藝,並推廣家鄉文化。

3.文化介紹:不同國家、不同風情,理當有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柯宇玲說,這其實沒有對錯,但也因如此,我們更應該用包容的心去認識、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像協會端會不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例如一起做料理、互相分享家鄉美食等等,期待在多元共融之下,能牽起友善的互動。

從個案深入家庭,提供因地制宜的服務

多年來站在最前線與新住民接觸,協會比任何人都清楚新住民會遇到的難題,無論夥伴、志工都有顆熱忱助人的心。
多年來站在最前線與新住民接觸,協會比任何人都清楚新住民會遇到的難題,無論夥伴、志工都有顆熱忱助人的心。

想改善整體社會,對應新住民所需的幫助,並非光靠協會一方的力量即可達成,中間還牽扯了原先國籍的規範、移民署的規定,各地方政府的制度等等。柯宇玲解釋,雖然無法左右制度,但協會常以「第一線」的立場,以及服務多年的經驗、觀點,勇於為新住民朋友發聲,或是串聯各單位,提供因地制宜的服務。

好比當個案有緊急事故(如:家暴)發生,志工會於第一時間通報,並視當下情況決定是否要報警,也會在旁安撫陪伴,或是幫助逃離現場的當事人,在電話上指引他尋求協助的方法;此外,若是個案與家人累積的摩擦,協會會從中通譯、溝通,傳遞彼此真實的用意,避免陷入長期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柯宇玲說,10 幾年來接觸過大大小小的個案,團隊成員都有顆柔軟的心,能站在客觀的角度處理事情,無論個案是男是女、是長是幼,都能付諸同等的體諒與關懷。〈延伸閱讀:《我的小寶貝:一個越南媽媽的心情故事》用愛去接納共生在這片土地的新住民們〉

協助新住民子女轉銜適應,多元輔導陪伴過渡期

如同我們會將孩子託付給家中長輩一樣,當工作繁忙、心有餘而力不足時,新住民也會做一樣的選擇,只是他們的故鄉是在國外。正因如此,台灣每年都有零星的新住民子女返台就學,卻因與台灣斷連結多年,在語言學習、生活和學校適應,甚至親子互動上,皆顯得困難重重。

對此,協會提供「新住民子女轉銜適應」服務,有基本的一對一中文學習,讓志工每週固定至學校教學、增加孩子對中文的熟悉度;走入地方社區了解在地教育資源整合,使孩子銜接合適的就學階段,給予適當的社會協助;或是面對困頓家庭時,幫忙申請補助、轉介相關資源......柯宇玲說,看似簡單的小事,對這些孩子們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事。〈延伸閱讀:我們都是地球人:《西貢小子》 「自我認同」是面對未來挑戰的堅實堡壘〉

曾經有孩子因家境貧困,隱瞞腳受傷默默逞強,直至志工發現後便立即陪同就醫、諮詢社會資源解決困境;更曾有剛回台讀書的小男孩,因無法講述被同學欺負的委屈,只能透過畫畫表達不滿.....而志工們總是耐心傾聽,用客觀角度了解事情全貌,再陪伴小孩做出正確的決定。柯宇玲溫柔地說:「這些故事說也說不完,但也表示我們是最貼近他們的一群夥伴。」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柯宇玲強調,協會從不會做傳話的第三者,皆以個案本身為主,並做出對最好的判斷與協助。專訪尾聲,她也強調台灣人有溫暖的包容力,社會正逐漸改變,新住民亦有越來越多發展的可能性,期許各方各司其職,繼續為這塊土地上的新朋友們盡一份心力!

圖片提供:柯宇玲、新住民成長協會 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