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憂鬱症患者的伴侶,我們該如何陪伴對方呢?
要談這一件事情之前,我想先跟所有身為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說一聲辛苦了。
要照顧憂鬱症患者,真的不容易,不僅僅是他們的病情會影響你的心情,你周遭的親朋好友如果不支持,對你的影響就更難以言喻了。
所以,我想對作為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說聲辛苦了。
然而,我也想告訴你們,其實你們並不孤單。以美國的數據來說,有 25% 的女性一生當中至少有過一次憂鬱症,男性則是 12%。
當然,男性比例較低並不一定是實情,也有可能跟男性較不願意求助有關。
而以台灣的數據來說,15 歲以上的人口,有 8.9% 的人罹患中度以上的憂鬱症,5.2% 有重度憂鬱症。
也就是說,你走在路上,遇到 10 個人,大概就有一個人是憂鬱症患者,而且每兩個憂鬱症患者,就有一個是重度的憂鬱症患者。
所以,作為憂鬱症患者的陪伴者,其實你,並不孤單。
照顧憂鬱症患者之前,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不知道作為憂鬱症患者伴侶的你,對自己好不好,過得好不好呢?如果你自己過得好,別人的閒言閒語,或許你可以勇敢地告訴他們「其實跟這個人交往,我雖然會有情緒起伏,但哪一段關係當中沒有情緒起伏呢?我會選擇跟他在一起,自然是有我覺得他好的地方,如果你們願意了解,我可以說給你們聽,但若你們只想說服我離開他,那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會讓我壓力很大。」
但若是憂鬱症患者本身會造成你情緒上太大的負擔,你也許就得找到自己調適情緒的方式。
這時候,拿捏情緒界線就變得很重要了。當你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嚴重影響到自己時,你能否和對方喊個暫停呢?
如果以薩提爾的溝通模式來說的話,一致型的溝通,是最有效率的溝通。
要做到一致型的溝通,必須考慮自身狀態、揣測對方可能的狀態,並考量到環境因素。
譬如說,你可以先描述對方可能的狀態:「我感覺到你現在很需要有人陪伴」、「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絕望感」,再適度加上一點同理:「要是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很痛苦」。
接著,再描述當下的情境,譬如:「可是我現在正在開會」、「我現在需要趕著交明天的結案報告」。
然後,再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我現在壓力很大」、「所以,我現在也快負荷不了了」。
最後,再傳遞自己的關心與提議給對方,譬如:「雖然我現在沒辦法陪你,但我還是很關心你」、「我今天晚上 10 點有空,不如我們那時通個電話?」
當然,如果每次對話都沒辦法做到這麼完備,也是沒關係的。我們只需要記得去覺察,自己的對話,是不是包含了「自己的感受」、「對方的感受」、「現實的環境」,如果不是,那就下次再試試看吧!本來就沒有人每次都能做到好的,也沒有哪一段關係是沒有爭執的。
傾聽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一件事情
那麼,面對憂鬱症患者的吐苦水,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通常,我們都會試圖給對方一些建議。
但有趣的是,憂鬱症患者,從來不缺給他們建議的人,因為很多人都不甘願別人受苦,所以都會想拉對方一把。〈延伸閱讀:別輕易替他人的人生下註解:「即便是悲傷、憂鬱的人,也有過著快樂生活的權力」〉
過去的心理學研究,總是停留在研究童年創傷,如何導致我們長大後的心理疾患。但我長期觀察下來的結果是,我還真的找不到童年不曾經歷創傷的人。
那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較健康,有些人比較容易被心理疾病所困擾呢?去年紅極一時的影片「創傷的智慧 (The Wisdom of Trama)」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方向:
「真正讓人們受傷的,並非創傷本身,而是受了傷,卻無人訴說。」
憂鬱症患者,總是希望自己好起來,別人也希望他們好起來,所以不斷給他們建議,但他們能夠好起來的,往往不是來自於這些建議,而是來自於被理解本身。
「原來身為憂鬱症的我,也沒有關係、也還是有人愛啊!」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感覺。
所以作為憂鬱症患者的伴侶,能不能好好地聽他們說話,就變得很重要了。〈延伸閱讀:了解憂鬱以外的不同面貌,有心理疾病的人,該不該坦然地跟社會承認自身狀況?〉
有沒有可能,好好地聽他們說個五分鐘,而不給他們任何的建議呢?這五分鐘內,你可以跟他們核對感受:「所以這件事情讓你很受傷,對嗎?」「我可以感覺到你的憤怒,以及你的無助。」
同時,你也可以摘要他們的話,並跟他們做一個確認,例如「從你剛剛說的那一段話,我感覺你想表達的是,你感覺老闆對你很兇,在你報告投影片的時候,用很傷人的語氣批評你,讓你很受傷、很失望,是這樣嗎?」〈延伸閱讀:杜絕高壓社會步調所帶來的憂鬱情緒: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光,抽離紛擾遠離焦慮〉
當你越能接受他們「還沒好起來」這件事情時,他們反而越有可能好起來,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的話。
辛苦了,祝福你。
主圖來源:xFrame
作者粉絲團:貓心—龔佑霖
若有希望作者回覆的問題歡迎按此進入貓心信箱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