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位於臺北市敦化北路上的「貓下去敦北俱樂部」,相信許多人都有不同的回憶與感受,有人可能醉心於必點的冠軍薯條;有人可能將其作為與三五好友的聚會地點;有人則可能熱愛餐廳獨有的氛圍,無論是哪種形象輪廓,都不得不提貓下去的靈魂人物——陳陸寬。
他不僅會進廚房做菜、設計菜單,還時常遊走在客人間交際,從餐飲文化到經典文學都能暢聊,甚至對於經營管理、整體市場脈絡,也能說出一套見解。
在充滿變化的時代裡,必須擁有與之共存的適應力,陳陸寬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維持始終如一的好奇心,包容、接納任何專業以外的事物,為每個重要當下,摸索出適合的定位與方向。
不走常規路,順從興趣選擇人生路
不學好、不良少年、年少輕狂......在陳陸寬過往的報導中,不時可看到類似的字眼,藉以形容他的青少年叛逆期。「我也沒有多壞啦,只是沒有選擇長輩眼中好走的路,好好念書、報考公職。」他一派輕鬆地說。
1980 年出生的陳陸寬,成長在保守的公務員家庭,讀公立學校、未來求個鐵飯碗,一直是父母的耳提面命。然而,他心中總有顆想向外延伸的種子,促使他跳脫世人眼中的常規道路,高中時就讀高雄工專,沉浸於籃球和樂團,課業自然一落千丈,直到 20 歲才大夢初醒,認真思考未來。
「那時剛好有在餐廳打工,又不想考數學,就順理成章報考了高餐大!」沒想到,在錄取率不到 5% 的機會裡,還真的被陳陸寬考進,就此開啟他與餐飲的緣分。就學期間,除了基本的課程研修外,他沒事就泡在書海中,各類文學、小說、歷史傳記、品牌管理、餐飲文化等等都在必讀書單,文青魂大爆發。
25 歲那年,陳陸寬從高餐大畢業後北上,懷抱著對文字的憧憬,進入當時剛起步的《PPAPER》雜誌擔任編輯一職。
「將近 20 年前,《PPAPER》辦公室所有人都配 IMAC、文具全部都用無印良品,還有看不完的設計書、聽不完的唱片,真的有夠狂!」雖說待的時間並不長,但在這半年內,陳陸寬跟著雜誌引領潮流的快速步調,接觸許多設計、創意、攝影等專業領域的佼佼者,萌生了想要運用所學「創造點什麼」的念頭,便決定離開,開一間理想中的餐廳。
開立餐廳,帶動特有餐酒館文化
於是,2009 年貓下去誕生了!前幾年是在城中徐州路一間 15 坪的小店面,帶點西式風格、新穎的「吃飯配酒」文化,以及特殊的雞尾酒品,很快吸引到熱愛潮流的臺北人,不僅幾乎日日客滿,甚至帶動了一間間以「餐酒館」之名的餐廳豎立。
初期,陳陸寬先將餐廳命名為「貓下去 Cafe」,嶄露頭角後更名「貓下去西餐快炒小館」。2014 年順應店面改裝和型態轉換又改為「貓下去計劃」;隔年因人手短缺,配合一個短暫性的計畫(只營業到八點之後的酒吧型態),又改名為「貓下去淤青小館」,故意使用錯別字,顯示貓下去的大膽創新。
隨著來客量需求增加,2016 年輾轉遷址到樹蔭盎然的敦化北路上,正式以「貓下去敦北俱樂部」自居,旋即成為臺北人口耳相傳的人氣餐館,還征服了不少名人的胃,如舒國治、倪重華、梁朝偉、瑪莎都是座上賓。
然而,店面瞬間從 15 坪拓展到 200 坪,勢必得加強場內場外的管理,以及員工的服務素質、禮儀訓練,還有配合地域性的菜單調整、人脈網絡經營等等,皆帶給陳陸寬前所未有的考驗。「我開了全臺第一間餐酒館、被稱為『餐酒館教父』,然後呢?」
與此同時,一股隱藏在心裡的疑惑,也逐漸浮出水面:「西方飲食文化裡,明明沒有一個詞叫餐酒館,最接近的是法文的『Bistro』,但它的型態,卻和臺灣人認知上的餐酒館完全不同。」為了解決低潮,陳陸寬決定放飛自己,遠赴紐約尋找答案。
打造「新臺北家常菜」,做出中西區隔
陳陸寬說,自己對餐飲文化的熱愛,有很大部分是閱讀美國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書籍所得到的啟發,選擇到紐約除了期待更了解多元族群對食物、餐廳的詮釋外,也算是對偶像的致敬。
「2017 年這趟紐約之旅,對我的餐飲人生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捩點。」陳陸寬形容,好比在紐約,大家會說去吃義大利菜、法國菜,卻很少人說去吃「美國菜」,這讓他開始反思:「與其不斷強調所謂的『臺灣味』,不如直接論述『臺北人怎麼吃飯』,縮小地域性之後,地方的飲食文化就會更鮮明。」
此外,旅途中他到一家知名餐廳吃飯,當主廚問他來自哪裡時,他原先回答:「Chinese」,之後又改口「Taiwan」,主廚回應:「即便都是說中文,還是有點不一樣。」這段際遇,亦是陳陸寬決定做出中西區隔的重要關鍵。
回臺灣後,陳陸寬利用餐廳地域性,開發出令大家讚不絕口的貓下去招牌涼麵。「臺北是全臺眷村最多的城市,而且單賣涼麵的店家少、競爭比較小。」在菜餚裡融合創意和家鄉味,創造「新臺北家常菜」,透過中西融合概念,使貓下去成為富含文化的特色餐廳,收服無數口味刁鑽的「臺北胃」。
難以被定義的餐飲兼創意人
跌跌撞撞走了 15 年,如今的貓下去在臺北已有著屹立不搖般的地位。對此,陳陸寬謙虛地說:「我們能進步的地方還是很多啦!」
自稱是個好奇心滿溢的「雜項」學習者,陳陸寬對任何話題都感興趣,這點從他每天穿梭在餐廳間,便可看出端倪。身為廚師,能聊菜、聊飲食;身為管理者,能談經營、談人才培育;身為文字愛好者,能分享好書、分享人生歷練,和不同的客人朋友都可以聊成一片,還能提出獨觀的看法,建立與各界厚實的人脈網絡。
「我常說我是個很難被定義的人。」陳陸寬笑說,自從 2023 年出版《薯條與油封大蒜》一書後,身分又多了「作家」,即使過去一直有在前東家《PPAPER》寫專欄,但以個人名義出書還是略有不同,加上時常在社群上發表對當代時事的看法,無形中造就他在文字圈的影響力,並累積了一票粉絲。
那麼,他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硬要說的話,我大概就是一個餐飲人 AKA 創意人吧!」陳陸寬認真地說,生活離不開創意、創意離不開學習,然後藉由飲食文化作為核心,造就了今天這個自己。
時至今日,陳陸寬仍然常常問自己:「貓下去存在的必要是什麼?」抑或是「貓下去可以帶給客人們什麼?」這些問題,從創業初期到此時此刻的現在,始終是他前進的動力。
藉由多領域的身分、餐廳的形象,象徵他與貓下去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玩」出一套屬於個人的獨特魅力。說到這裡,一陣溫暖的午後微風吹過,搭配陳陸寬開朗的笑容,彷彿一切都明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