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過一代,萬華百年老店「富山蒸籠」靠著口碑與百年技藝已走入第四代,曾經輝煌,幾乎包辦國內酒樓與海外的蒸籠生意,但隨著大環境的更迭,疫情的肆虐,下一個百年模樣,任誰都看不清,但不變的,是對基業的守護與信念。

蒸籠,看似冷門的手藝,卻是美味的關鍵。小時候,吃港式飲茶是件大事,必須打扮的漂漂亮亮,坐在位置上等待服務員推著手推車,那滿山的蒸籠一打開是種儀式,蒸氣瀰漫,香味四溢,在蒸籠裡的燒賣、蝦餃、鳳爪端上桌後大快朵頤,那叫做幸福。

「民國56年飲茶文化推到台灣,當時台北市90%的酒樓全是用我們家的蒸籠。」第三代蕭文清自豪地說,從首間來台的港式飲茶馬來亞,紅寶石、大三元到現在的圓山飯店、兄弟飯店、京星飲茶與盛行的蒸籠宴等,全是富山蒸籠的客戶。

落腳萬華 一做就是百年

「小時候真的好辛苦,家庭即工廠,一下課回家就是拚命幫忙做蒸籠,那時候我就發誓,長大以後絕對不要繼承家業。」蕭文清笑了笑,話是這麼說,但一做就是一輩子,一來是從小積累的滿身功夫,二來是想保護父親蕭生育與兩位祖父奠定下來的基業。

早期的台灣比大陸好掙錢,蕭文清的外祖父從福建老家帶著一身做蒸籠的好本領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幾經輾轉終於落腳萬華,而內祖父也隨後來台一起打拼,就這樣展開了百年傳統蒸籠手藝的故事。「當年我爸爸還年輕,想要出去闖盪,但因為合夥被人騙了不少錢,最後才死心踏地的回來跟著學做蒸籠。」

蕭文清說,「日據時代蒸籠手藝還很冷門,再加上我們風評口碑很好,所以除了做內銷,也開始了外銷日本的生意,就在此時才取名『富山蒸籠』,意思就是財富如山,希望藉由這個名字讓蒸籠事業做得長長久久。」

百年路,除了有過人的傳統手藝,更要有童叟無欺的信用。「日本人是非常嚴謹的,當時我們已經能做到日本人不需驗貨的信任度。」蕭文清繼續說,要做蒸籠,必須要先搞懂木頭,像蒸籠要使用雲杉木,彈性與質量才是剛剛好的,蒸飯桶則要選擇福杉木,而洗澡桶,就要用檜木。木質決定品質,再來就是老師傅純熟的手藝展現。

「最難做的就是外框定型,蒸籠必須用木片一層一層加厚才能定型,圍得太短會不紮實,無張力,圍的太長外框又會變形,加上冬夏溫度也會影響。」蒸籠這行業,從底部編織、口牙、壓底、加層、下足到最後綁藤任一步驟都必須手工完成,所以非常辛苦,蕭文清還打趣地說:「那時候大家都說,寧願嫁給拉三輪車的,也不要嫁給做蒸籠的。」

從前,沒有車,外祖父與祖父是必須挑著扁擔拿出去賣,到了第三代蕭文清的年代,則是每年暑假都開著九人座的大車裝滿蒸籠,開始全台跑透透,專攻餐具店、五金行與小籠包店。「老闆不認識我,遠遠就叫我走,我還是厚著臉皮走進去,直接留下名片與蒸籠給老闆試用,好用再給錢。」

富山的價格雖然是全台灣最貴,但用材好,品質佳,甚至是終身保固,其實利潤根本不多,「我們是在賺口碑,不是賺錢,但聽到大家要買蒸籠都會說一句:你去找富山就對了,就是這句話,才讓我們堅持下去,有了現在的百年故事。」

創新客製化 製作全台最大蒸籠

百年傳統,在時代的洪流裡也必須跟進創新,才不會被瞬息萬變的世代所淘汰,傳統蒸籠的手藝已經做到最好,蕭文清就開始從家庭實用性著手,「你在家會用蒸籠嗎?不太會吧!所以我們發明了電鍋蒸籠,可以下層煮飯,上層蒸肉蒸魚一次完成。」除此之外,去年日本設計師大野宏更親自到富山學藝取經,學習如何製作外框後,運用到燈具、桌面等設計產品上,賦予了蒸籠無限可能。

也因為客製化的時代來臨,讓傳統蒸籠透過創意更具話題,桃園一家餐廳特地來富山訂製一款180公分的巨大蒸籠,「當時我們做過最大的也不過96公分,也算是一個挑戰跟創舉。」當時連高齡80多歲的第二代掌門人蕭生育也親自出馬,光製作一個框就要花上一周以上,也因為太大了,必須兩個人扶,一個人做,總耗費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了兩組一層一蓋,蒸籠大到兩個小孩坐進去都非常「舒適」!

而就在第二代大家長蕭生育於今年年初離世後,富山蒸籠正式走進第三與四代的歷程,第一個百年,家庭即工廠的那段日子雖苦,卻是蒸籠盛行最美好的年代,現在邁進下一個百年,卻因為大眾習慣的改變,再加上近幾年疫情的肆虐,蕭文清與兒子蕭大為都非常清楚,輝煌的日子很難回來。

他們能做的,除了創新與客製化,重要的是全心守護富山基業,更不希望蒸籠技藝失傳。「爺爺帶給我不僅是手藝的傳承,影響我最深的是做人的品格,做事要腳踏實地,信用最重要。」

不需任何耳提面命的教導,第四代蕭大為從小看著爺爺製作蒸籠的用心,對待客人的誠信,正確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現在大陸貨盛行,價錢低廉,加上大環境的不景氣,萬物皆漲,對於我們這種老手藝與高堅持真的極度打壓,現在甚至只要能打平工錢,不虧本,我們也只能咬牙接。」

「我們寧願少賣,但買的人絕不會失望。」在萬華這間樸實無華的店面裡,買得到需求,更買得到真心,蕭文清與兒子蕭大為守護富山蒸籠的傳統技藝堅持著,而顧客給予的回饋更是他們走下去的動力,下一個百年模樣,勢必得伴隨著突破並開創,挑戰越大,才能讓故事續寫更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