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逢九必衰」,意指人在歲數達「逢九年」時將有重大轉變、或是災禍等不幸降臨。雖說現代人多將之視為迷信,但確實在這人生的轉捩點,總讓人不禁反思人生。

逢九時不乏會有這些困擾:奔三前一定要結婚,不然就是「剩女」嗎?39 歲工作要穩定、擔任主管職才順利?49 歲就該婚姻美滿、家庭和諧?所以一旦落後這些社會「目標」,就注定成為人生失敗組嗎?女子學團隊請到洪培芸心理師,替大家解開逢九恐懼的迷思。

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不走出去,你的眼前就是你的世界

圖片來源:Pexels @Haley Black
圖片來源:Pexels @Haley Black

心理學上,人都喜歡待在「我跟大家都一樣」的安全範圍裡。困在這個包袱及框架下的結果,就是所有人擠著同一條路、不敢想像外在世界,因此開創新道路變成一件危險的事。

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長輩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結婚喔!」但倘若問他們是否滿意自己的婚姻,有些人就會說:「下輩子不會嫁給他!」明明自己的婚姻不美滿,為何依然要求我們得結婚,而非勸諫我們思考清楚呢?這就是因為長輩害怕我們「跟大家不一樣會很辛苦、很奇怪」。

若是一昧將這種外在框架加諸在自己身上,把社會集體共識的時間軸,化作自己人生的度量衡,便會陷入無止盡的追趕,彷彿落後他人就是失敗。「但為何要把人生有限的能量,永遠拿去回應他人丟過來的球,而非將自己手上的球,丟往想去的方向呢?」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唯有如此才能跳脫無謂的比較

圖片來源:Pexels @Leah Kelley
圖片來源:Pexels @Leah Kelley

除了符合社會期待外,洪培芸心理師指出,還有一種恐懼來自「比較心態」,像是:「大學同學都出國留學」、「朋友都當媽媽了」、「同儕已經退休財富自由」等等。但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不管再怎麼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也比不完。因此若要凌駕於別人才有價值,豈不陷入永無止盡的軍備競賽。

此時,認識自己變得非常重要,雖說是老生常談,但唯有認識自己,才了解比較的事物其實與自己無關,大多只是社會期待的產物。心理師也提供大家簡單的指標:在做決定的當下,先想著「這些真的是我想要,而且能帶給我快樂的嗎?」如果是,接著問問自己「那這份快樂可以持續多久?」一旦釐清之後,就不會把社會期待的帽子扣在自己頭上。〈延伸閱讀:「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好好文薈工作室創辦人楊偉苹以好好生活的風格提案創作,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生命永遠有意想不到的岔路,而寶藏就在岔路中

圖片來源:Pexels @Karolina
圖片來源:Pexels @Karolina

逐漸認識自己的路上,必然會試圖做出改變,就像每年定出的新年新希望,總是期許自己能達成,但心理師建議大家:「時時檢視自己有無陷入競賽的循環。」因為不少人總認為沒達成目標,代表自己不好,這也變相是用外在條件來幫自己蓋章,但愛自己其實不需要他人的正字標記。在做任何改變時,只要肯定每一個當下,不去否定自己,那就夠了。〈延伸閱讀:30 歲後,別再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杜絕「無效社交」,摸索合適的社交狀態〉

或許,在履行目標時,發現常常與理想事與願違,但有趣的是,有時即使沒完成,卻意外達成一些沒列在上面的目標。洪培芸心理師表示:「這些看似與我們毫無相關的『岔路』,其實潛意識中,正在鼓勵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而看似「巧合」的意外,其實都是最精彩的安排,當岔路來到身邊時,不要猶豫勇敢向前吧!為此洪培芸心理師也給了個有趣的例子:「我們求神問卜不就是為了求一條岔路嗎?」

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實驗,做了之後發現不合,修正就好

圖片來源:Pexels @tetyana-kovyrina
圖片來源:Pexels @tetyana-kovyrina

若想讓生命保持彈性及熱忱,洪培芸心理師也建議大家開發興趣,但別把興趣跟成就及目的性綁在一起,彷彿學了樂器就要練到能巡迴演出,只要讓自己持續永遠熱情就好。另外也很多人會批判自己「三分鐘熱度」,甚麼興趣都摸一下就放棄,心理師建議:「肯定當初想學的自己就好,不需要去批判,不斷回頭肯定每一個當下,就能讓興趣成為生活快樂的泉源。」〈延伸閱讀:「步入 30 後,更懂得放下。」划船甜姐兒黃義婷歷經兩次車禍,打掉重練「艇」進奧運〉

另外,洪培芸心理師強調,大家應該要「保留獨處的時間」。現代人時常被囚禁於社交媒體中,過量的資訊及外在框架,更容易使我們矮化、束縛自己,與其消耗時間在無謂的人際交流上,不如將時間回歸自己身上。例如準備一本筆記本,時時寫下任何倏忽即逝的想法、心情或靈感等等;寫下每天值得感恩的事,讓自己聚焦正能量。時時走出大自然,轉移注意力到美好的外界環境上,也能有效放鬆自己。

逢九是一個固化的框架,但生命是變動的,無須強逼自己塞入無謂的框架。各位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拿掉所有壓力與他人期許,想想自己真心嚮往的事物是甚麼,然後大膽地去實踐它吧!

專訪圖片來源:洪培芸心理師 提供

copyright by share99